本报讯(记者刘战伟)综合报道 据了解,票据市场以商业汇票为交易工具,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目前市场上主要流通的纸质商业汇票最长期限为半年,电子商业汇票期限最长为一年。
由于票据市场同时具有实体经济融资以及流动性拆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等多层次金融市场属性,使其成为货币市场中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子市场。
在平安励雅敏、黄耀锋、袁?奇三位分析人士看来,票据市场存在的5大特点是其出现众多乱象的本质原因。
第一是主体信用评级较低:承兑汇票余额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及大宗商品流通领域,由中小型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超过2/3。因此无论是行业还是中小企业主体,均是信用风险频繁暴露领域,导致行业风险在票据领域中有所传导。
第二是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极其不对称:我国票据市场多以纸票为主、电子化程度较低。这使得票据标准化程度和交易效率难以提高。
上述三位分析师表示,跟单、贸易真实背景审核的繁杂提高了银行审核成本,而利率市场化压力下又提升了持票成本,这使得商业银行从事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及收益无法完全对等,表内票据贴现业务也常常沦为银行信贷规模腾挪和流动性管控的手段。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票据市场利率的波动同样也会传导到货币市场。
第三个特点是票据一、二级市场存在巨大缺口:银行通过开票可以获得手续费收入+存款派生,而中小企业也可以获得融资;但银行表内贴现及转贴现需求则相对有限,这就使得票据1、2级市场间出现了巨大缺口。
当票据融资无法通过正常银行渠道获得满足时,大量票据游离于银行表外,这便催生了大量票据中介业务。2007年贴现票据占总承兑票据比例超过80%,而这一比例在最低谷时候仅为20%。2015年以来流动性宽松环境下这一比例回升到45%,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承兑汇票游离于银行表外。
第四是交易主体结构下沉明显:农商行、城商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增加收入来源,票据交易买卖以及过桥行或者代持票据业务,成为其重要利润来源。
城商行和农商行在票据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32%上升到2014年的41%,股份制银行也有所扩大。农商行、城商行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牺牲了风控,这使得票据市场中其他银行存在极大的交易对手风险。其在会计记账上的不严谨性,也使得同业通道业务大行其道,也是引发2011年农商行违规票据审查、双买断买入返售、票据信托等众多违规业务频频爆发。
第五是高换手率及地域限制导致纸票托管可能存漏洞:由于票据利差极薄,导致银行需要高换手来获得超额交易收益。大多银行纸票在流通中占有绝对数量(超过80%以上),因此实务中短时间往往无法完全完成实票转移托管。
而票据行业无准入门槛限制,机构层次不齐,面对大波动来临,部分机构将发生巨额亏损,从而引发较为严重的交易对手风险。部分机构由于陷入亏损的循环中,开始恶意诈骗交易对手,通过空壳商票、短期回购+一票多卖等方式骗取巨额资金。票据市场人人自危可能蔓延,快速去杠杆可能对流动性造成波动。
实际上,票据中介是票据市场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及统一规范的流转平台,导致很多不合规合法的票据经营主体存在,也使得其中风险伴随市场规模的放大而逐步增加。
当前的票据中介市场呈现地下经营的民间中介与持牌经营的专业化中介并存的局面。但不论是民间中介还是专业化中介,目前都游离于国家的监管范围之外,业务规模无法统计,不公开、不合规的运作方式也对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合规经营构成了冲击,增大了票据市场的潜在风险。
包括部分票据中介的非法经营助长了伪假票据、非法集资以及票据诈骗案件的高发态势,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在贴现业务中对伪假票据、非真实贸易背景票据的审查成本。
其次,通常中介会利用农信社或者村镇银行在其他银行开立同业户,票据贴现后获得资金可能直接流向壳公司,存在资金流的监控风险。
另外,外包票据中介业务,使得票据各要素风险均由中介把控,放大了其中操作风险。由于业务买卖过程中流转快、异地托收程序繁琐,使得票据交付托管过程存在风险隐患。这就是为何会出现“无票清单交易”、代保管而导致票据反复使用加杠杆的现象。
而针对农行的报道,三位分析师称,由于其中案件的流程不是非常明晰,无法判断票据和资金流转的实际方向。若是与票据中介勾结,则可以料想此票据可能已被反复利用多次,即出现了票据反复使用加杠杆的现象,而无法估算被反复买卖的票据规模以及杠杆倍数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