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6  浏览次数:121512
核心提示:本报讯【记者杨春】四川报道: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教师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参与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新范式的、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课堂组织模式,促进数学“教学评”机制改革,让学生个性化地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645150】四川宜宾市高县硕勋中学校:何夕勤
  摘要:
  通过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学发现:数学“综合与实践”是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科融合的重要内容与途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又发现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前期准备工作量大、教学组织实施复杂、所费课时多等特点,导致数学教师不愿进行研讨活动,甚至不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改变现状,首先就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案例开发途径,解决数学教师在活动主题筛选、目标确定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其次,要探索构建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与评价机制,以便教师创新性地开展项目式教学,让“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得以贯彻落实。
  关键词: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案例开发;项目式学习。
  本人在组织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教学时,采用以下教学流程:
  (1)明确绘制任务,师生共议疑难。课前师生明确绘制校园平面图的任务,小组讨论如何测距和绘制,需要准备哪些工具,可能遇到哪些具体问题,如何解决或寻求帮助等。师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比例尺的正确使用,以及各景观、建筑物、道路的绘制要求。讨论后学生筛选绘制的侧重点,制订分工方案、测量方案、绘制方案等。
  (2)开展实地测量,绘制平面图。学生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按照小组实施方案有序推进,进行校园总体布局,特别是园内建筑物、景观等进行相关的实测、记录、绘制。教师及时跟踪指导,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所有实地测量结束后,关键要关注学生如何将测量的数据转化成绘制平面图的数据,并进行平面图绘制。此过程应允许学生反复进行实地测量,补充或修正所需要的数据。
  (3)组织成果展示,互学互评共进。通过宣讲与作品展示,学生介绍测量与绘制、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得失,互相学习参考、互相评价激励。
  此方案设计有以下几大亮点:
  (1)将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景观、道路等按一定的比例尺、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或图形表示在平面上,充分体现以平面图绘制各要素为基础的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让学生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发展量感与美感,又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2)学生小组活动过程中,既需要指挥员、测量员、记录员、分析员、绘制员等全力配合,又要在工具准备、计算方法、计算结果验证、布局商议等进行决策。这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共体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严谨治学的学习意识。
  (3)通过以事先谋划、实地实施、记录分析、动手创作等多阶段活动,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实践活动的程序性与阶段性,利用学生用系统思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通过用美学的眼光考量校园真实布局以及学生绘图结果是否合理、美观,既实现了学科融合,又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评比与竞争,体现出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交互性。
  这次活动设计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生动形象。然而,细思整个历程,发现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前期准备工作量大、教学组织实施复杂、所费课时多等特点,导致大家不愿进行研讨活动,甚至不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要改变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争当数学 “综合与实践”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先行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倡项目式学习。其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是为了解决传统学科课程教学远离真实社会生活的缺陷,增强学生体验综合实践学习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真正实现运用跨学科思维培育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提前实现对未来社会所要实践的创新活动的模拟预演与雏形试验,提前适应现实与未来生活事件的不确定性,形成一种学生、学科和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面对如此分科又综合的课程设计面前,要落实综合化、实践化的数学教学理念,一线数学教师就要迎接挑战,迎难而上,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价值内涵的把握,对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的组织、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等进行深度探讨与思考。
  二、积极探索,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案例开发途径。
  只有积极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案例开发途径,才能解决广大数学教师在活动主题筛选、目标确定等前期的认识性问题。
  数学“综合与实践” 主题筛选可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学科整合等项目进行思考。其中学科融合案例可从“1+N”思路进行挖掘,就是以数学内容为主体,实行数学+物理、数学+化学、数学+美育、数学+语文等等搜寻相关素材,利于广大教师和教研学术部门学习研究与参考使用。相关教育部门要推进“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案例成果评比与展示,促进广大数学教师积极参考教学改革,提炼实践活动成果,为大家提供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与素材。其体系化的课程开发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科延展课程。由数学学科知识巩固与提升为目的,开展学科知识延展与应用教学,如数学定理以及史料研究、平面或立体图形设计与制造、方程(函数建模)思想应用等进行课程开发。
  2.跨学科融合课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社会与生活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如河流含沙量调研、蔬菜残留农药检测、生活实景创新模型设计等进行课程开发。
  3.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课程:以常见的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与研发为目的的,形成具有一定主题、资源工具、教学模式化的特色创新性课程,如纸筒承受力极限测试实验、校园用水用电以及节能教育调研等。
  三、付诸教学,构建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课程标准提倡的项目式学习,其内涵与要求,比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更具有生活性、真实性,更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融合,更能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只有形成多样化的数学“综合与实践”项目式学习组织模式,才能示范性推动广大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科素养培育真正落地。
  通过我们长期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项目式学习实施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掘合适的项目
  一个合适的项目式学习项目,我们认为有四大标准:(1)问题的现实性---问题产生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真实情境,与现实情境相关联;(2)问题的跨学科性---能综合运用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解决;(3)问题解决的团体性---利于学生团队合作与分工,让团队在方案设计、试验调查、模型建立、反思提升中经历思想碰撞、行为磨合、习惯养成,实现解决问题;(4)问题解决方案的多元化,可无指向性的“标准答案”。
  2.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项目教学流程包括设计项目学习目标、教学位置与课时数、项目学习培训、项目学习探究记录表与成果展示表;包括项目学习困难预设与应对措施、项目学习评比项目与方式等。
  3. 组织项目式学习
  教师与学生均要领会项目式学习要求,让学生经历三大流程:(1)观察世界,实现语言数学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或拟定解决方案;(2)思考世界,实现数学模型化---根据解决方案,组织学生研究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分析整理数据,形成数学模型,获得问题本质与规律,用数学的概念、定理或公式予以表述;(3)表达世界,解释结论---学生分析模型结论的合理性,改进措施与办法,组织学生感悟重事实、讲道理的科学精神,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
  4.开展多元学业评价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我们认为在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可从以下入手,实现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化。
微信图片_20241016093718
微信图片_20241016094153
  总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教师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参与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新范式的、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课堂组织模式,促进数学“教学评”机制改革,让学生个性化地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刊号ISSN2409-9767:编辑 杨春】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专栏:张维忠、赵千惠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变化——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跨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网址:微信图片_202410160949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