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此次寻根活动的重要成果,纪录短片《老祠堂》将真实再现姓氏代表的寻根历程,带观众走近老家祠堂,溯源传世家谱,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在传播方面,《老祠堂》也打破传统,重点突出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将以图、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在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各大媒体平台推送。
“河南是全球华人华侨和客家人的祖根地,又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祥地和起源地。姓氏,‘亲’之魂,它如同一个纽带,串联着整个华夏民族。此次活动,我们每到一个姓氏起源地,都会找到一个历史轴做主线,通过行走中的访谈对姓氏起源进行解读。”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原大地处处有故事,通过行走,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姓氏文化,从中寻找文化力量,唤醒、重构民族文化信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家风好,国风才能更好,民族才能更强。”活动相关负责人说,在18年的寻根之旅中,他发现很多优秀的民风就来自于每个姓氏家族中的家规、家训、家风中,此次拍摄,将用脚步丈量河南姓氏祖地,带观众在行走中了解自己“从哪里来”,思考“到哪里去”,同时,深入挖掘家文化,以家风建设来形成认同感和凝聚力,为铸牢社会文明进步根基添砖加瓦。
启动仪式上,郑州慈善总会为百家姓爱心粥的优秀团队负责人、核心志愿者等颁发了“优秀团队奖”“特殊贡献奖”等奖项。 启动仪式上,拜祖大典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常务副秘书长,郑州市政协副主席石大东致辞。
石大东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式现代化之年,也是三年疫情之后首次恢复现场拜祖的第一年。各位行走者、志愿者进行黄帝文化、黄河文明的探源,非常有意义!在此,我代表拜祖大典组委会向各位志愿者、各位行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万姓同根,万宗同源”。
地处中国之中、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和黄河文明中心,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黄帝文化和根亲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是河南和郑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独特名片。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83个姓氏的源头在河南。
黄帝在河南出生、创业、建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举办十七年来,始终坚持突出根亲特色和主题,持续彰显黄帝文化、根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来此寻根拜祖。自2006年以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数十万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 家训也是姓氏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刚才,各位志愿者诵读的《中华家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论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他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风箴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传统美德,早已融入中国人和炎黄子孙的血脉。欧阳修的《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封封家书流传至今,成为跨越时空的家训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良好的家风感召人向上向善,始终激扬着正能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万物皆有根源,人亦如此。“我从哪里来”“你贵姓”,对很多人而言,寻根问祖不只是难以磨灭的祖先记忆,也是永世不忘的民族情结。因此,姓氏不仅仅只有宗族传承的意义,它对了解家国演变,了解中华民族的演变传承,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作为今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预热活动的“姓氏中国·寻根中原”文化探源活动正式启动,各位不同姓氏,来自四面八方的黄帝文化和姓氏文化志愿者从黄帝故里园区门口的寻根门出发,将用脚步丈量黄帝足迹和河南姓氏祖根地,通过行走中的访谈对姓氏起源进行解读,探寻先贤足迹,思考姓氏的意义,感受姓氏的力量,助力姓氏文化的传播。
刚才在介绍中,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新斌教授就是我们“四地”建设中“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课题组的组长,我们将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根亲姓氏文化为核心来打造“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
石大东强调,期待各位志愿者在行走中能够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在每个姓氏祖地都能够用心用情去“寻根”、去“问祖”,农历三月初三之前,我们依然在这里等着各位志愿者带着“寻根之路”的成果回到新郑黄帝故里,参加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让更多海内外中华儿女关注黄帝文化和姓氏文化,读懂中国、了解河南,将姓氏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潜藏着的巨大凝聚力释放出来,将源远流长的根亲文化在黄帝故里发扬光大,为今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增光添彩、助力助成!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