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本报讯(记者仓超)大雪节气过后,真正气候意义上的降雪也会随时而落。这便有了踏雪赏梅、围炉夜话、温酒小酌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活动。大凡满天大雪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寒冷,而是雪花的晶莹与一地的洁白,反而让人在这个时候更多领略和分享的是雪绒的温暖与舒适。对于雪的热情与喜爱,不仅仅是孩子们,也有大人们,堆雪人,打雪仗,雪地滑行……几乎是家庭邻里间最大最常见的欢乐模式。那么,对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人来说,尤其是唐朝的诗人们,该用什么样的诗句来描绘大雪的景致与情趣呢?
“以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是白居易笔下的《夜雪》,诗人身在屋内的床上,深夜感觉被子与枕头冰凉,因冷而又“复见窗户明”,便知道窗外下雪了,而且雪下的很大,地上的积雪也很深。诗人未见雪而“知雪重”,又“时闻折竹声”,用“闻折竹声”来反衬大雪的气势与力量,因为雪大雪重,不时地把竹子压折。从空间的亮度到听到的折竹声,无一不在突出雪的大且猛。听到不时传来的折竹声,也便忘却了深夜的寒冷,其情其趣全在窗外的夜雪,用清新淡雅的语气,让未见的夜雪却显得声色并茂,别具韵味,足见诗人对雪的喜爱与钟情。以“时闻折竹声”来代替视野的触景,借“夜深知雪重”来抒发夜雪给诗人带来的感受与兴致,言情自然,书写流畅。让你阅读时也会和诗人一样,虽不见雪,却又处处感受到雪的存在和雪势的浩大,不难想象出雪景的盛况。其实,世间许多的事未必非要亲眼目睹才可以判定真假,有时候即便是你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实的,但你内心的感知却永远不会骗你,你感觉到了什么就是什么,你感知到的就是你真实的体验与观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柳宗元的《江雪》,是被后世人传颂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借江上雪景,表面看是那样的空寥寂寞,人鸟绝迹,但一句“独钓寒江雪”却让这幅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江雪之景,显得生机暗藏,活灵活现。大雪寒江之上,诗人借“孤舟”书写独钓的乐趣与情怀,让人感觉诗人孤独情绪的背后,其实是灵魂的不屈与情怀的不灭,足见诗人诗情的不同凡响,与诗人内心享受孤独的独特乐趣。一位哲人说过:孤独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其实这种境界也是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来支撑的。柳宗元的《江雪》虽然诗句简洁,但表现出的却是大情怀。不管诗人的人生旅途遇到过什么挫折,诗人依旧用借景抒情的方式,在寒冷而又空旷无人的江雪里,将自己内心的不屈与不变的情怀,透过“千山”,透过“万径”,留下生命勇气的回声与不屈的坚强意志与力量,成为江雪风景中的另一种风景。人虽孤独,但灵魂不孤独,诗情不孤独,画意不孤独。因此,诗中的“蓑笠翁”便成为江雪中不朽的诗人形象与诗人灵魂的象征,处处渗透出诗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知诗人岑参对雪的别样感受。虽然是在送别同僚的时候恰逢大雪,但诗人巧妙地将雪的温暖与春天的温暖联系在一起,把友情的温暖衬托其中,既是祝愿,也是期待:下大雪的冬天来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这是诗圣杜甫“悲情板”中的诗句。对于一生不得志而又生活穷困潦倒的杜甫来说,大雪的天气是最残酷的,也是最现实的,现实得连“山雪河冰”都深知冰天雪地的寒冷,而在孤零零的野外萧瑟发抖。这是对普通百姓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而“青是烽烟白人骨”则又告诉我们,任何战争的烽火不仅烧毁了青峰,也让垒垒白人骨与青山一样,在雪地的旷野中裸露。其凄惨的生活无需想象,便知百姓的疾苦有多深有多痛,战争的残酷又多么的真实。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牵挂天下,为民呐喊,不求一己富贵温暖,但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得以实现,成为现实。杜甫诗歌的悲情色彩,成就了杜甫忧国、忧民、忧己的悲剧精神,其诗中强烈的忧患意识,无时不在提醒世人:任何动乱与战争,最终受苦受难的是天下百姓。这也是杜甫诗歌的个性所在,魅力所在。
与大雪时节回味唐诗中的大雪,期待世人从唐诗的音韵中,回味古人的情怀与志向,将大雪的天气与风景,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从而用自己的感悟在自己的内心,塑造一尊拖举自己灵魂的神,让自己的情怀穿越时空与唐朝诗人对接,以照见自己不洁的污点与难言的清冷。无论是想象还是走入生活的现实,云卷云舒是一种姿态,风轻云淡也是一种姿态,无论什么姿态,真实的享受大雪与大雪天气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洁白,用自己的诗情勾勒出自己内心想要的形象,让平静的孤独也有热情育热,让自己的生命在平凡中活出不平凡,向诗意和远方,延伸一条总有激情回荡的路,让自己成为大雪中又一道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