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华夏五千年起源于河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25  浏览次数:78203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陈发青 通信员杜彦彪 李客岷 余春花)河南报道:华夏之源中原之根―游访原武玲珑塔毛遂故里庙了解华夏文明历史文化。
  本报讯(记者陈发青  通信员杜彦彪  李客岷  余春花)河南报道:华夏之源中原之根—游访原武玲珑塔毛遂故里庙了解华夏文明历史文化。
  生活在原阳县的人们,鲜有不知者。原武本是老县城,西汉时期即有建制,为原武县。1950年3月,原武、阳武两县合并,并以两县首字命名,才有了今天的原阳县。原阳县县委、县政府治所在老阳武县城,原武遂改为原武人民公社,后为原武镇。玲珑塔,又名徽塔、雁塔,位于原阳县城西南十七公里处的原武镇东关,为原武善护寺内的附属建筑物。该塔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是善护寺的镇寺之宝,故亦称善护寺塔。史载,清代时期善护寺曾毁于大火,寺庙俱废,仅塔尚存。原武镇有古代建筑城隍庙,有原武八景之一的龙潭月照五龙池,这些旅游文物景点构成了如今玲珑塔旅游区的自然人文景观。玲珑塔,平面呈六角状,塔高34米,轮廓为抛物线型,砖木结构建筑。塔每层角梁系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铁鼻,悬挂风铎,微风过处,叮当作响。塔内置60厘米宽旋梯,游人扶梯可登塔顶。塔顶铁刹、覆钵、相轮犹存。塔北面有一塔门,塔檐砖砌斗拱露出地面。自第二层以上皆为叠涩出檐。塔身每层均辟半圆拱券门及假窗,斗拱、层檐、装饰假窗均为雕砖垒砌。玲珑塔的垒砌方法为无岔分垒砌法,粘合物为石灰黄土,灰缝一般为2厘米,俗称“皮条缝”。最大青砖18市斤半,长56厘米,宽26厘米。玲珑塔为楼阁式建筑,整座建筑材料为青砖、黄泥、白灰及少量的木质和铁器。历代均有修整。1963年6月,河南省公布玲珑塔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政府划出文物保护区东西109米,南北151米。1979年至1984年对塔身曾进行全面维修,1990年又对塔基及塔身进行了补修。
  按说古塔层级均为奇数,唯独玲珑塔是十二层,为偶数,何也?原来原武自古便是黄泛区,原塔十三层,后来塔的底层被泥沙淤埋地下,地面上只能看到十二层了。历史上玲珑塔曾经历过18次地震,10多次水淹。明景泰三年,黄河南徙,原武城曾数次被淹。尤其是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一连3年黄河决口,原武城乡尽成泽国,遍地舟行,河水浸泡塔基达一年半之久,十三层古塔遂被淤于地下一层。令人惊奇的是,这座玲珑古塔虽明显地向东北方向倾斜,不管是从远处眺望,或是从近处直观,倾斜的古塔好像随时都会被倾覆,但不可思议的是,这座古老的斜塔虽然饱经千年风雨,却傲然屹立。
  1938年日寇侵略者打到原武县,曾把玲珑塔当成炮楼,就在黄河大堤上向玲珑塔猛烈炮轰,玲珑塔虽遭受重创,但本色依旧,岿然不倒。据说,这座塔的方位正处于风口地带,为了抵御东北风,在建造该塔之初,当时的能工巧匠就故意使塔往东北方向倾斜,后来因为黄河泥沙浸泡,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的角度就更大了,目前倾斜的角度已达13度,并且还有继续倾斜的趋势。据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想方设法减缓古塔倾斜的速度,以留住这座千年的别致景观。听当地人讲,塔下面原为一个水塘,后为防止过度倾斜,便在相反方向又挖了一个水塘。据明万历辛丑(公元1601年)《重修宝塔记》记载,善护寺原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及众多僧人。重修宝塔由虔诚会首师君士和僧人悟节主持,善人赵仁偕赵九时、赵九思等人施工。想见当年善护寺鼎盛时期,可谓香火兴旺,钟磬悦耳,诵经阵阵,梵音声声,善男信女此来彼往、络绎不绝之盛状。
  因为历史久远的缘故,原武镇玲珑塔便见证了许多故事与传奇。
  还有一个传说,说玲珑塔上原有一颗夜明珠,每到暗夜,普照全城。一贪婪宵小之徒偷偷爬上塔顶,想把夜明珠窃为己有。当他怀揣夜明珠下到塔底之时,一条乌龙突然从塔底阴井中飞出,将盗贼和夜明珠吞入腹中,从此夜明珠便消失了。这些故事和传说都给玲珑塔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更使古塔神秘莫测、引人入胜。据说塔上原有宝盍、国光、仰月、宝珠等装饰品,但后来都被盗去。
  毛遂故里毛遂自荐的典故,据《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记载,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还有更为动人毛遂传说。传说玲珑塔原本在原武城内,因为毛遂预感到玲珑塔会倒塌,就想把古塔移位城关,以免伤众。为提醒乡邻,毛遂化作一疯僧,高呼“塔塌!塔塌!”但没有人把疯僧的话当回事。毛遂心急如焚,却又不敢泄露天机,便改呼“拉塔!拉塔!”并挨家挨户借牲口拉塔。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原武的村民们发现牲口个个躬腰蹬腿,汗流浃背,似乎在朝一个方向使劲。次日,村民们惊奇地发现玲珑塔移位到了东关的安全地带,塔身向东北倾斜,疯僧却不见了。有人还捡到了塔上飘落的箴言幅条,村民们才知道是毛遂显灵,怕塔塌伤民所为。玲珑塔之所以与毛遂有关,是因为毛遂就是当地人,老家就在现在的师寨镇路庄村。庄上现在还有毛遂庙,毛遂岗:还有更多毛遂的故事,毛遂哥哥在开封做生意,开日杂店,卖些酱油醋之类。到了大年三十嫂嫂蒸了包子,毛遂说:“我去给我哥送些包子去”。嫂嫂说:“天都快黑了,你还给他送啥包子”?毛遂拿些包子就走了。毛遂到了开封,见到哥哥,包子还是热的。哥哥说:“你去要饭了?在哪里要的包子”。毛遂说:“不是要饭要人家的,是我嫂蒸的”。哥哥不信,毛遂从哥哥店里拿了些酱油醋走了。毛遂回到屋里,天还不黑哩。嫂嫂说:“你拿包子拿到哪嗒吃吃回来了?”毛遂说:“包子送给我哥了。这不是我还拿了酱油醋回来了”。嫂嫂不信,哥哥回来,一说,话透了,就是哩。师寨乡小路庄到开封一百多里路程哩,毛遂咋能跑那么快呢?哥哥吃惊地说毛遂:“你还能是成仙了”?因此毛遂日行千里家喻户晓。还有近代传说在越南自卫反击战时被敌人包围一百多人的连队没有吃的没水喝,过来一个老头送了一壶水,他说他叫毛遂后转眼就不见了,一壶水一个部队的人更是没喝完,随后反击敌人最后胜利突围。。。。
  毛遂当年也曾在云梦山跟鬼谷子修仙学道。
  原武历史上地面潮湿,盐碱遍地,故多饥馑年月。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多年引黄淤灌,种植水稻,如今已成稻米之乡,富庶之地。原阳大米享誉神州。就在玲珑塔不远处,有一通高大石碑,碑文记载着原武公社党委书记乔永庆带领群众引黄种稻、告别贫困的感人事迹。石碑系群众在乔永庆书记去世后自发而立。碑文生动地记载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乔书记协同水稻专家孙彦常,改良黄河故道盐碱土壤,从1963年开始,经过5年努力,原武公社终于根治盐碱,摘掉缺粮帽子的感人故事。1969年,《人民日报》头版以“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为题大篇幅报道其事迹,随后,美国等国家的土壤专家也不远万里前来考察。后来,乔永庆历任原阳县委副书记、封丘县县长、新乡市政府副秘书长,继续带领群众引黄种稻,人称“稻改县长”。
  如今的原阳大米享誉九州,黄河岸边稻苗荡起阵阵绿波,飘出阵阵清香。有谁会想到中国第一米的称号正是源自于只产盐碱不打粮的黄河盐碱之地?正值夏季时节,我曾游兴于此,但见玲珑塔畔荷塘环绕,荷花怒放,亭亭玉立。微风吹来,淡淡清香扑鼻而至。据说,古人常登此塔而远观水光山色,心旷神怡。诗情画意,如临仙境。清乾隆年间《原武县志》记载:“善护寺傍城之东,外有清溪环抱雁塔,雄峙其左,每当暮云阴霭,零雨空?,水光潋滟,树色烟笼,赏城郭人物,隐如在画图中。”是原武八景之一。其八景为:烟寺暮雨、龙潭月照、大河春涨、金堤柳浪、卷城晓烟、扈亭斜晖、灵鹊晴沙、曙阁残雪。登塔观景,可以南望黄河波涛,北眺太行峰峦,东观白云沧海,西览参差人家,但见青天绿地,万树含烟,杨柳婆娑,流水潺潺,金堤摆尾,公路蜿蜒,水光山色,蔚为壮观,诗情画意,妙趣天然,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而今,古塔穿风过雨、遗世孤存于此九百多年而不倒,堪称奇迹。感于斯,我曾作《七绝◎题原武善护寺玲珑塔》以记之:九百余年世事匆,寺中高矗塔玲珑。历经凡俗炎凉后,斜倚残阳笑柳风。
  华夏五千年——河南是起源
  与中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历史地位比较重。经统计发现,我国的八大古都中,有4个就在河南,它们分别是洛阳、开封、郑州和安阳。元朝建立以前,在河南定都的各大小国家或王朝就不下十几个,因此河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可想而知。基于这样的基础,有的学者直接认为河南就是华夏之根和华夏的重要发源地,高呼“中国的历史一半看河南”。
  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和口号呢?河南真的是华夏之根?古时候,河南一共有中原、豫州和中州等富有深刻内涵的称呼,其中中原的名声最响,正所谓“逐鹿中原”,指的就是征服或抢夺河南的过程,得河南者得天下。河南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处在中国的东部和黄河中下游,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人才和物流中枢,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
  仅有这些,还不能让河南被称华夏之源。据统计发现,从夏朝开始,许多王朝都在河南建都,先后共有20多个,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省份。因此,也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称呼。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