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深山逐梦人 匠心铸精品----记中铁大桥局栾卢豫陕LLYSSG-1工地试验室领头人崔嵩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08  浏览次数:121836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张学亮 通讯员王秋池)河南报道:在豫西山区腹地的三门峡市卢氏县马湾村,这里山峦环抱,绿树掩映,秀丽的风景总是惹人驻足留恋,这里是当年豫西抗日先遣队战斗过的地方,现在建设成了中原豫西抗日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
  本报讯(记者张学亮  通讯员王秋池)河南报道:在豫西山区腹地的三门峡市卢氏县马湾村,这里山峦环抱,绿树掩映,秀丽的风景总是惹人驻足留恋,这里是当年豫西抗日先遣队战斗过的地方,现在建设成了中原豫西抗日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
  距马湾红色教育基地近2公里的位置,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司试验检测中心栾卢豫陕LLYSSG-1工地试验室就在此办公,实验室由四排单层彩钢板房,分别为:主任办公室、水泥室、集料室、化学室、土工室、石料室、力学室、混凝土室、标养室(2间)、外检室、无机结合料等18个科室,实验室采用院落式封闭管理,均配有相关控温控湿设备;占地面积2671,建筑面积1068┫,管理制度编制成善并上墙,标准规范购置完备,所需仪器设备配备齐全(150余台套),均已检定或获校准确认。
  工地试验室作为路桥建设的核心部门,它肩负着路桥的设计、材料配比、施工、管养全寿命周期的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自2021年初,中铁大桥局一公司入住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以来,作为实验室领头人的崔嵩岭经理,响应总公司领导的指示和局里的安排,带领40多位实验室各类工作人员投身到栾卢豫陕LLYSSG-1工地实验室的建设中,并积极协调,建成并让实验室投入运行的工作状态;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以“服务好现场生产”为宗旨,遵循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认真部署,细心安排各项工作,严把质量不防松,冒风寒战酷暑,无论餐风啮雪,总是战斗最前沿的工作岗位上。尤其是当前疫情反复发生,工作仍抓重点、查细节,有条不紊地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工地试验室领头人  
       崔嵩岭,男,中共党员,1991年加入中铁大桥局,现任中铁大桥局一公司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崔嵩岭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先后参建了京张高速公路官厅湖特大桥、济洛高速公路黄河特大桥、温福铁路客运专线、富阳鹿山大桥、郑焦客专、渝黔铁路白沙沱大桥、武汉杨泗港大桥等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荣誉。
  部分荣誉
  2011年,获“中国中铁第十届青年技能竞赛”工程试验工技能大赛第一名,同时获得“中国中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标兵”;
  2012年,获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12年获得2011年度“大桥局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获评2012年度“大桥局劳动模范”;2013年获评中铁大桥局第二届“建桥楷模”;
  2014年,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2013年度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
  2016年,获评2015年度“武汉市技能大师”;
  2017年,获评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省首席技师”;
  2019年,以崔嵩岭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
  2020年,湖北省第四届“荆楚工匠”评选中,喜获“荆楚工匠”荣誉称号。
  从汽修工到试验专家
  1991年,懵懂的崔嵩岭沿着父亲与哥哥的足迹,从山东老家来到中铁大桥局,当起了一名汽修工。他年龄虽小,却有一股山东人的豪气——不服输,一定要干出个样来,不给父亲和哥哥丢脸。就这样,他每天钻在处处油腻的车底下认真学、努力干,一干就是三年,逐渐成了工地上汽修技术与机械修理的行家里手,在中铁大桥局一公司技术比赛中屡屡夺冠,崭露头角。
  由于上班较早,虽然每天在自学,但对知识的渴望和工作的需要,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他决定再进校再学习再提高。1997年,崔嵩岭考入武汉铁路技校铆焊专业,三年后带着优异的成绩,又回到了大桥局一公司。凭借自己多年学习的汽修技术、机修技术、铆焊技术,以及跟哥哥学的电工技术,他成了工地上的“万能钥匙”,哪里有故障,大家都习惯性地请他去处理,他总是随叫随到。“保障生产,可不能等。”他常这样说。
  2000年,根据工作需要,崔嵩岭半道出家来到了试验岗位。虽不情愿,但这次转岗,却给他带来了更大挑战,而这正是他希望的,他爱钻研、爱鼓捣、心又细的性格在这个岗位上得到最大发挥。他长年一心扑在工程试验上,不断地试验、生产,再试验、再生产,每一台试验设备、每一种试验材料,他都要进行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用他自己的话说:“对于一名工程试验人员,你必须时刻做好每一个试验,把好每一道检测关,以保证不让一批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中去,因为你的一个检测失误、一个错误报告,其背后都有可能是一次重大的安全质量事故,都有可能给企业经济、信誉带来无以挽回的损失。”同事经常在工休时间,看见他一个人在试验室钻研业务、苦练技能。他坚信只有理论上成熟,业务上才能更扎实,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增强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把握试验工作的新动向,在创新中求得工作的进取和发展。
  2002年京张高速官厅湖大桥施工中,他提倡的50%大掺量粉煤灰混凝配合比,有效避免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物的裂纹发生,并大大节约了工程成本。2005年温福铁路客运专线,他采用粉煤灰和矿粉双掺及采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成功配制出了各项指标和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的几十个配合比,并在全线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全程工程的耐久、防腐性能。2008年富阳鹿山大桥工地,他主持试验并首次采用纤维素纤维混凝土新技术,有效遏制了结构物的裂纹危害。一个一个的试验成果,一个一个地解决施工难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也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他逐渐成为大家公认的业内专家。
  从试验专家到建桥楷模
  2011年,崔嵩岭参加了中国中铁第十届青年技能竞赛工程试验技能大赛。当时,几十名来自中国中铁各个单位的试验精英们等待着进行最后一场现场实操——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操作比赛,气氛异常紧张。由于个头不高,崔嵩岭在这群人中并不起眼,他只是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眼睛盯着试验台。
  轮到崔嵩岭出场了,只见他走上操作台,如同在日常工作中的那样,开机、检查,整套动作娴熟、利落。但是他在对硬度试验机进行检查校准时,校准结果却超出2.5HRC。
  作为一名试验人员,崔嵩岭立刻意识到这台机器可能出了差错,比赛下去也只能是一次错误的试验。崔嵩岭示意停止比赛,并把这一情况告诉给了在机器旁边监考的评委老师。
  在工程试验领域,硬度试验机示值超过±1.5HRC,试验结果就会有偏差,需要对仪器进行重新标定。评委老师立刻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裁判组,裁判组立即组织专家对这台硬度试验机进行复核,结果显示,这台硬度试验机的确出现精度偏差问题。但这是突发事件,暂时还没有备用仪器,假如等大赛组进行检查修复的话需要很长时间,影响原定的比赛计划;如果继续用该仪器比赛的话,试验结果又会不准确,影响到选手的比赛成绩。
  “我来试试,看能不能修好。”正在评委老师商量着怎么办的时候,崔嵩岭已带好手套,站在评委老师面前。
  凭着多年来对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的学习,崔嵩岭很快找到了仪器出现偏差的原因:内部一颗隐蔽的校准螺丝出现了松动。随后,崔嵩岭只用了3分钟时间就排除了故障,经过标准硬度块校准,仪器的校准结果完全符合精度要求。
  裁判组的老师们目睹了整个过程,问题解决后,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而此刻崔嵩岭已收拾好工具,默默地退到一旁,等待评委老师重新发布比赛指令。
  重新上场的崔嵩岭依靠娴熟的技艺顺利完成了硬度检测,加上维修时间,他比赛的总用时甚至比规定时间还稍稍提前。
  最后裁判点评时说:“崔嵩岭的比赛过程,可用8个字概括:技艺精湛,完美无瑕!本来修理仪器占用了你的比赛时间,我们还考虑给你加时的,没想到你还提前完成了比赛。”
  那一年,年轻的崔嵩岭获得中国中铁第十届青年技能竞赛工程试验技能比赛一等奖。
  后来他又参加了很多比赛,均名列前茅。头顶上的光环也越来越多,他先后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郑州市青年岗位能手、中铁大桥局“建桥楷模”、武汉市技能大师、湖北省首席技师等荣誉,并获大桥局五一劳动奖章。
  从建桥楷模到荆楚工匠
  2018年,在青山长江大桥工地,跨乙烯管廊桥需要压重,其中17号墩为177.5立方米、18号墩为131.1立方米,他通过原材料比选、反复优化配合比,将压重混凝土表观密度从3300千克每立方米提高到4060千克每立方米,大大减少了用量,为工程节约成本约几十万元。
  2019年,为提高现场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水平,崔嵩岭反复思考、反复试验,经对比发现,参考粮食含水率检测方法,引入高周波水分测定仪,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快速测定砂的含水率,为适时迅速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提供依据。该仪器采用高周波原理,即该仪器发射固有频率电磁波,由于被测材料水分不同,接收到的频率不同,对比两者的差异,从而测定含水率。通过比对试验,证明该仪器示值与采用标准方法测得的砂的含水率有非常强的相关性,他适当进行修正,可得出砂的含水率,现场使用效果良好,且该仪器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便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20年,崔嵩岭带领团队自制了钢管拱密实度检测探头固定装置,使用一个比探头略大的无底铁盒用于放置探头,在进行钢管拱密实度超声检测时,可环绕检测,避免检测时需要手持探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提高了安全性。
  目前崔嵩岭工作室还有多个课题在研究中,如:提高长联大跨钢梁高强螺栓施拧合格率,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冬季施工养护新技术研究,降低隧道初支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等,“教学相长,带团队、带徒弟也给了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好机会”,崔嵩岭谦虚地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汽修工到试验专家,从试验专家到建桥楷模,崔嵩岭和他带领的团队,在前进的道路上踔厉奋发,赓续前行,发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之工匠精神,再起新征程!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