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仓超 通讯员罗安鸽 冯卓)登封报道:谈及文化,寻其足迹,正是由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组成,它们在各自领域中代表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于静默无声中惊叹岁月。如果说锦绣河山有模样,雕刀之下见真章,那么嵩山木雕一定是别样风味。2022年7月1日,登封市“传承登封文化守护非遗之花”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探访坐落在嵩山脚下的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切身感受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魅力。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让文化得以保护、沉淀岁月百年,此次嵩山木雕实地采访具有重要意义。
跟随嵩山木雕传承人及所长王振北的脚步,实践团来到研究所内开始此次实地探访活动。根据活动安排,实践小队首先对木雕作品进行参观,展示台上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的排列摆放着,一件件木雕作品隐藏着着他所本有的特色,作品大而不糙,小而精致,创新而不失传统雅观。每一样作品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让实践团在这里找到了“枯木逢春”的答案。王振北继续开始向实践团讲解不同木雕作品背后的地域文化,讲述在木雕作品中的传统故事。通过讲解,让队员们认识到在成型的木雕作品中,看到的不同符号是代表着不同意义,其中将地域符号融入到木雕作品中,这些创作灵感多包含着雕刻师傅的家乡情。嵩山木雕作品的出现,让作为父亲山之称的嵩山也更加具有神秘与玄奥,在对外弘扬文化的同时开辟了一条中原文化前行之路。
继参观作品之后,实践队有幸观看到王振北的雕刻过程,在小小的四方桌子里留下了许多不一样的雕刻痕迹,书写着王振北的木雕传承故事。在此之外,桌面上摆列着大小不一的众多雕刻工具,常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此机会也让实践队成员学习到不一样的雕刻知识。王振北在打底好的木板上开始进行专注细致的雕刻,雕刻时变换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操作手法,但唯一不变的是从一而终专注的匠心精神。在观摩中,实践小队也真正理解到嵩山木雕的传承不仅仅是眼前所看到的,一件木雕作品需要花费足量的时间及精力才能呈现出较好的模样,木雕是减法,雕刻的作品要“把不必要的去掉”,雕刻的顺序要先低后高“低不落,高不起”,讲究层次分明,同时要兼具绘画艺术,在画板上设计好样式等内容,让实践小队对眼前的木雕作品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在认真观摩雕刻过程之后,实践队细致聆听王振北与嵩山木雕当前的传承和保护情况。实践队了解到在嵩山木雕的目前发展中,王振北一直在做出“两个转变”即大变小,粗变精。让木雕作品深入群众,让木雕作品更加精致,创作与融合家乡的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王振北平时会到学校进行讲解,让学生到研究所参观,把“走出去请进来”落到实处。王振北在此也将两件事作为自己人生的小目标,即传承好嵩山木雕,加大嵩山作为父亲山的推动。了解木雕,正像观赏一段无声的文化画卷。雕花盛开,让中原文化浸入人心,王振北所传承的嵩山木雕正在路上。
活动最后,说到对当代青年人的期待,王振北对实践队说出“心里话”,传承人能力是有限的,希望新青年一代能接过传承的重任,将嵩山木雕流传下去。实践队也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到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在沉淀,木雕也遇到了瓶颈期,但在传承中也在尽最大能力传承中,王振北也期望寻找合作者,能够与当前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达到成果复制,用机器雕刻生产做文化纪念品,让更多人看见嵩山木雕,让嵩山木雕走出去。
此次活动让实践队员认识到嵩山木雕的背后故事,在嵩山木雕的画卷中打开新的文化探索之旅,为传承和保护嵩山木雕尽自己所能,相信嵩山木雕也将在发展中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