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吹歌”作为地域音乐形式,形成期在北魏和北齐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历1500余年而不衰。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汉以后发展成为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自明朝景泰年间流传民间,组成“吹歌社”。最早能够忆起的传人是明末的宋大运,至今已历10代,近期已经发展到第11代,成为一支难得的民间社团。
“超化吹歌社”以14或16人组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交响乐队,吹歌社所用乐器均系祖传,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箫及打击乐韵鼓,大铙等演奏,演奏风格质朴、明快、高雅,曲牌有30余首。“吹歌社”累计演出600余场,2013年9月2日,有中国音乐古化石之称的新密“超化吹歌”出现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的第五届国际军乐节上;2021年6月参加了在郑州大剧院“大河正音.华夏礼乐”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公益演出。
第十代传人“超化吹歌”笙乐演奏者,“超化吹歌”队队长75岁的宋俊忠老人谈起“超化吹歌”的现状令人堪忧,原因在于“超化吹歌”一直沿袭着古老特有的工尺谱,吹歌的曲牌和乐段由师徒口授心传没有文字记录,对现在的人来说就是一个难题。另外古乐器要求的技巧经验复杂难懂,吹歌行规严格,依旧保持古朴高雅宫廷音乐行制,只在拜会朋友、祭祀典礼、庙会和娱乐时展演,“超化吹歌”从第6代开始才开始吸收宋氏族外人员参加。近年来,老艺人大多年迈陆续离世,真正愿意学习并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很少。演奏人员只能依靠其它业务维持生计,传习所的排练在有关各级的有限扶持下难以为继,这与当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矛盾。当务之急,需要抢救挖掘工尺谱、古乐器的整理征集。
宋俊忠老人表达了向郑州市档案馆自愿捐赠“超化吹歌”两件珍贵古笙的愿望。笙是“超化吹歌”中的另一种重要乐器,其中一件历经三百余年,是早已失传的十八苗笙,同现在的同类产品明显不同(现为14苗),实属罕见,可惜已经损坏无人能修,也无人能吹了,老人一直珍藏着。征集古笙进馆是郑州市档案馆接收征集处2022年度首次抢救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活动。
超化吹歌古笙保留着百年古朴特质形式,是鉴证中国古代非遗音乐“超华吹歌乐器”的宝贵实物依据;超化吹歌古代工尺谱的记谱方法、演奏时的转调、配器、半音的处理等都保持了古代音乐的风貌。这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制造、音乐构成、历史音乐文化都具有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河南非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存于民间多种形式的非遗资料如璀璨星河熠熠生辉。亟待探寻,挖掘、抢救、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已成了各级档案馆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和义务。2022年3月21日至2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这无疑是全市2022年度的首次重大活动,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如何建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加大加快非物质遗产文化档案馆藏步伐,征集任务是攻坚第一站。面对机遇,面对新时代挑战,档案征集也应打破以往传统模式,需要档案部门有效发挥主导作用,相关机构加强合作畅通信息共享、传承人开阔胸襟共同履行传承职责,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为打造好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宝库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