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正文

精雕细刻出精品 千锤百炼始成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10  浏览次数:63215
核心提示:贺德申,男,1944年出生于河南临颍,现居郑州。自幼于耕读世家,吟读四书五经,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中国古老文化烙印,尤其钟情于书法艺术,于是从小便在师长的指导下,临古今法帖,中青年时就声闻远播、名誉乡里。
  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田聚成 王长安)郑州报道:书法创作,是将有形的汉字,通过无形的空间转移到纸上来的视觉艺术。这种汉字艺术的二度创作,应该是一种既能震撼视觉的公共空间艺术,又是一种能使人人感觉“美”的视觉艺术。书法不但提倡形式的装饰表现,更注重字里功夫的修养。因为,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只是装饰的表面,更重要的是书写的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本身。要做到这些,谈何容易。
  现任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铁道部文联会员(中铁集团文化艺术协会会员)的贺德申老师,为了追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为了换来书友的一声满意,为了人人都能感觉到的“美”,真可谓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对自己的作品是吹毛求疵、寻弊索瑕。为了创作一幅他自己认为“完美”的作品,他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书写,哪怕一个字有瑕疵、甚至一个笔画不满意,他都推到重来,在别人看来都非常完美了,他还是发现问题,必须一直到他满意才算结束。
  我觉得每当一幅自认为满意的作品创作完毕,心中就有一种莫大的兴奋与收获感。对文字、笔墨、纸张的驾驭感和征服感,常使我激动不已,使我在浮躁喧嚣的时下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贺德申老师的创作体会,更是贺德申老师的一种精神追求。
  贺老师说:书法创作有时就像写作文,有了较充足的素材,却苦苦找不到合适的首段文句;或者即使有了构思精彩的开场白后,却又一时组织不到理想的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暂时放弃。由此看来,贺老师对于创作是非常严谨的、谨慎的、甚至是苛刻的。试问有这样的境界做后盾,有这样的精神在支撑,能创作不出来人人都感到“美”的作品吗!
  每当朋友向他求取作品时,他都很慎重:试笔、试墨、试纸,有好几分钟。大家着急地等待着,他干脆放下笔说:我将要写的这幅字,已经练习几天了,即便如此,在这里我还表示是试写,如果没有写好,就再写,我不能马虎随便地写,要对朋友们负责,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他对书法创作就是这样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正是有一大批向贺德申先生这样的艺术家,才使中华民族书法艺术这绚丽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精美博深的艺术造型,引发着人们的激情和遐想,为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了灿烂篇章。
  贺德申,男,1944年出生于河南临颍,现居郑州。自幼于耕读世家,吟读四书五经,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中国古老文化烙印,尤其钟情于书法艺术,于是从小便在师长的指导下,临古今法帖,中青年时就声闻远播、名誉乡里。参加铁路工作后,少年时的初心依然不改,孜孜不倦的追梦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他深知:书法,必须以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为支撑。于是他广泛地博览群书、书法理论,遍临古今名帖,重点习练“二王”书风,技艺大进,先后参加中原书法大赛,河南省中青年书法比赛,河南省群众书法展,铁道部“五月风”全路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赛事,荣获“嘉华杯”全国书画大展金奖。数次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赴东南亚进行艺术交流访问,作品颇受当地名流欢迎,纷纷求之、收藏。作品也被世界文化艺术联合总会永久收藏。

  贺德申先生和段玉娥女士真可谓伉俪情深、夫唱妇随。贺德申老师为追求书法艺术,登山观崖、揣摩刻石,游览山河大川,寻求创作灵感,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皆有夫人相伴左右、照顾起居。两人真的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白头相守、琴瑟调和。堪称书法界的模范夫妻。

  尽管贺德申老师在书法艺术界已声名鹊起、花香远播,但他依然每天都在耕耘、探索,并时常反躬自省,向别人学习,向古人学习,寻找差距,自我加压,不断进取,奋斗不息。我们坚信贺德申老师的这份“锲而不舍、严谨求精”的韧劲、钻劲、“犟”劲,一定会引领着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