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四川教育厅助力宜宾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06  浏览次数:166616
核心提示:6月4日至5日,中共四川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暨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在宜宾市召开。
  中国都市报6月6日讯【记者 杨春】四川宜宾报道:6月4日至5日,中共四川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暨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在宜宾市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全省两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省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在教育厅调研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项拓展、全域开放”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打造高效创新创业创造“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示范基地,加快构筑四川教育“鼎兴之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与会同志调研宜宾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记者 杨春 摄)
  四川省教育厅领导,驻厅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厅机关各处室、省教育考试院主要负责同志在宜宾市人大常委副主任邓前卫,中共宜宾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和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何文毅,宜宾市双城建设建设服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兵兵引导下乘车前往宜宾市大学城,对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西华大学宜宾校区、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宜宾市智威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宜宾凯翼汽车公司进行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发展实地调研。
  中都记者了解到,2019年,四川宜宾成功入围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601.89 亿元、居全省第 3 位,增长8.8%、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5.5亿元、增长9.1%,均居全省第2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从全省第4位跃升至第3位,实现了20 年来的历史性突破,经济社会保持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宜宾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系列决策部署,在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动复工复产复学,有力地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特别是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抢抓三江新区建设新机遇,为宜宾市更好地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构筑了更高平台。
  昨日上午,中共四川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暨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在宜宾恒旭国际大酒店会议厅举行,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江作重要讲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李光华主持会议,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健、教育厅党组成员、各处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作交流发言。
  中共四川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暨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工作推进会现场(记者 杨春 摄)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健向会议介绍了《坚持“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理念统筹推进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基本做法。宜宾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特别是在省教育厅李江厅长以及各处室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 “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指示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以厅、市共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为依托,着眼职教建设、高校集聚、多方融合、区域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逐步走出一条产、教、城良性互动发展的改革之路。紧抓机制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市“双城”领导小组,创新设立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和市委人才工作局,建立厅、市、区、校“四位一体”协作联动机制,强力推进试验区建设。创新保障机制,出台落实试验区建设50条具体举措。同时,对来宜办学或办研究院的公办高校,按照“交钥匙工程”、“一事一议”等方式,提供“量身定制”保障。创新投入机制,成立市科教产业集团公司开发运营“双城”,创新“三个三分之一”建设模式,即“双城”范围三分之一用于大学、科研机构建设,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商住市场化开发,用城市开发的盈利平衡大学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有力保障“双城”建设资金。宜宾三江新区是全省首个省级新区,对宜宾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要按照国家级新区标准,聘请顶尖专业团队高规格编制发展规划,将三江新区融入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宜宾战略地位;着力打造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创新型现代产业集聚区、国家产教融合区、四川南向开放合作先行区。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江讲话(记者 杨春 摄)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江同志指出,四川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临界期,破除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工作思路的新拓展、发展路径的新突破成为当务之急。试验区的改革意义就在于,努力探索一条融通中外、扎根中国、立足四川的创新路径,其特点是全要素、高集成、大开放、强动力,其运行始于学、融于教、立于研、兴于产、聚于城。试验区建设,有利于与国家战略合调,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动力源;有利于与省委部署合拍,着力推进五区协同齐跨越;有利于与宜宾发展合体,助力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经济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但需要引领者,试验区建设承担着引领全省教育强改革的重要使命、承载着推动全省教育新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广泛,是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力的“聚宝盆”,必须加快签约项目开工落地,快速提升入驻高校的承载力。要充分发挥“三创”融合的示范性,既探索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又要探索形成创新创业创造融合的示范经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产学研、联通企校社,主动对接我省“5+1”现代工业、“10+3”现代农业、“4+6”现代服务业,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降低校企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试验区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示范带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共同构建校地合作的命运体,秉持校地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打破行政区划、突破行业壁垒,探索合作新模式,挖掘合作新潜能,加强与大院大所、高水平院校合作,真正构建起“共生共荣、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多元共同体。
  中共宜宾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何文毅现场介绍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工作情况(记者 杨春摄)
  会议强调,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推动试验区建设,既要聚焦体制机制和“放管服”系统性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又要围绕“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基层治理体系、教育政策体系、学校布局体系、教育开放体系”等突破性改革,推动政策创新,体现“区域性、综合性、示范性”。对试验区建设需要的支持政策实行一张清单综合授权改革、特殊事项特别授权改革,驱动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化”出新格局、“化”出新天地。
  会议要求,要推动高校人才的智力融入。没有高校人才智力资源深度融入,试验区各创新要素之间就只能发生物理反应而非化学反应。人才培养重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又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既切入产业高端又高端切入产业,既优化供给结构又提高供给质量,特别要为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引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要按照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提出的“1351”工作思路,抢抓人才回流机遇,以平台聚合人才,以项目招引人才,以配套留住人才,把机制搞活、资源盘活、人才激活。
  参会人员认真听取交流发言(记者 杨春 摄)
  会议要求,要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植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症结在体制机制。试验区建设就是要打通科技向经济转换的通道,架起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桥梁。要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改革,加强对科研成果落地的源头支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以灵活多样方式加快成果转化,获取合理收入,释放内在活力。要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倾向,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评价考核体系,对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成效突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明显的高校,在招生计划、科研项目、资金奖补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支持高校更加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要推动社会力量的资本投入。今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政府投入有限,要多解放思想、勤开动脑筋,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的试验区建设体制,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向教育科技领域配置,让有限的财政撬动乘数效应的社会投入,达到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