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翰笙小学校长袁从明告诉中都记者:“版画经过近千年发展过程积淀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元素,在教学中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木刻),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教学构思,以丰满密集、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翰墨校园文化艺术”。 高县翰笙小学校长袁从明指导工作(记者 杨春 摄)
据了解,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教育版画创作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界涌现出一批美术教育工作者,先后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版画作品。在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下,群众性的版画创作活动随之活跃起来。不仅知识青年,更有工人和农民也加入学习版画创作的行列中来。美术教育版画是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六十年代初,是校园教育版画的全盛时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曾震惊全国美术界,那些用以抒发真情实感,描绘丰收场景,歌颂祖国、歌颂新生活的木刻版画在国内外展览和结集出版,名声大噪,曾一度被誉为“美术教育版画风向标”, 五十年代,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相继建立版画系,开设了版画专业的课程,培养出我国一批从事版画创作和教学的专业人才,他们陆续创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从而为我国的艺苑填补了空白。六、七十年代中国版画一度处于低谷,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20年来,展览、出版、专业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中国版画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的好评,并被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收藏。可以预见具有中国气魄的版画随着整个世界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以自身独特的风采与其他画种并驾齐驱,中国版画必在国际上赢得更高声誉。 抗击疫情期间创作的版画(记者 杨春 摄)
翰笙小学美术组长王琳老师告诉中都记者:“抗疫情的版画创作了5幅教师作品,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疫情还比较严峻时。我们美术组的老师们经讨论,决定给孩子们上一节“致敬战疫中的英雄”网课。孩子们用儿童画表现,我们教师则用版画表现。(创作背景)结合当时“抗疫情”电视新闻中的一些场景、对人物进行构思,在木板上起稿后用木刻刀雕刻,最后用油墨上色。停课不停学中的课程有《魅力罗场——七彩蚕宝宝》(这节课是儿童版画一个部分,用的是拓印树叶的方法)《画笔下的‘战疫’英雄》《为‘战疫’英雄送祝福》等。构成了现在的木版单色版画。 学生在疫情期间创作的儿童画(记者 杨春 摄)
中都记者了解到,高县翰笙小学领导班子对艺术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渗透性超前,致力于儿童从小就在艺术的环境中生活,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领悟到美的本质和审美情感的体验,氛围越浓,体验更深刻。学校除了全校师生普及学习竖笛、书法外,还积极拓宽渠道开展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挖掘学科教学资源,语文课开展综合性学习,将音乐、美术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画画、为古诗配乐等方式有效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艺术教育因素更为丰富,学校要求教师重视感悟与能力的培养,在艺术感悟中提升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科学的审美情感。利用大自然进行艺术教育,大自然之美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天堂。翰笙小学地处文坛巨匠故里、白塔山旁、宋江河畔,山水风光秀丽,都是艺术教育的好教材。学校通过组织参观、游览等活动,观察、感受、欣赏大自然,聆听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开展摄影、写生、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体现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