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秘常年游走于深山峡谷,茫茫森林,踏遍悬崖峭壁,皑皑白雪。在选材、选料上颇下工夫,每年在树根上水季节前,遍寻千年古老枯根,根质非坚韧者不取,观感不佳者不用,在大自然中,在大自然里寻找根雕艺术的灵感,日思夜想,外人疑成痴,悟出了色、线、形、意构成根雕艺术形象之精髓,使其作品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超于自然",流畅、超脱、自由、奔放的艺术特点,观赏、把玩之间提升心旷神怡之感,恍忽进入大彻大悟的艺术境界。 周光秘悟出了色、线、形、意构成根雕艺术(记者 杨春 摄)
“中华巨龙”大型根雕,是周光秘根雕艺术大型处女作之一。作品不失为"人天合一"极具收藏价值的根雕艺术品。构思奇巧,造型独特,神韵兼具,显现出其雕刻艺术的天赋,后拜读唐代诗人韩愈"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叶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富人"诗句,细研"何以知,介然知,吾不知,熟知"老子超自然,超学问之道,探究儒家哲学的要意,从中悟出中国两千多年的根雕艺术真谛,全身心投入其中,如痴如醉,常年遨游于根雕艺术的海洋里,执着探索,孜孜追求,博采众长,将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化学和美学等知识与根雕艺术有机结合,创作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乌木“中华巨龙”大型根雕作品(记者 杨春 摄)
周光秘告诉记者:根雕,是尽量利用树木根部原有的造型,进行加工形成雕塑作品。雕塑是一个很大的艺术门类,根雕是其中一个小门类。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记者 杨春 摄)
记者了解到,根的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在中国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门艺术在我国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说它年轻,则是因为近些年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振兴,经济繁荣,根艺事业也蓬勃发展。1983年《根的艺术》纪录片拍摄后,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并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使中国根艺美术走上了正规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它以其独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根雕情缘小小博物馆(记者 杨春 摄)
纵观周光秘先生的根雕作品,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皆为整段根材成就,不粘不接,好似随意,挥洒而成,又如行云流水般顺利成章,形神兼备,浑然天成,巧掩人工雕刻之痕迹,如入巧奔天工之佳境。 自然天成的根枯荣生作品(记者 杨春 摄)
周光秘先生众多的根雕作品,曾在国内外根艺联展和个人根展中,分别荣获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宜宾市人民政府及市文化局、四川省根雕艺术家协会等荣誉证书。"根雕自然"、"形奇神妙,根枯荣生"、"货中有真谛"…… 形神兼备、浑然天成(记者 杨春 摄)
周光秘先生和“木”相爱40年来,创作了大、中、小型根雕精品多达600余件,曾被《中国都市报》、四川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不少作品被国内外知名人士终身收藏。 巧掩人工雕刻之痕迹作品(记者 杨春 摄)
在根艺界中,人们常说一根难求,但周光秘先生在有限的根艺生活中,采集的天下奇根之多,创作的精品之丰,实属国内外根雕艺术界之罕见。"天道酬勤",与其说周光秘先生与树根天生有缘,不如说是艺术对周光秘先生40年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最佳回馈。愿周光秘先生在今后的根雕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