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逐梦梨园 祁素兰的戏剧人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30  浏览次数:69503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 孙守广】9月28日,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四百平米排练大厅里忽然传出一曲曲红色经典歌曲的名家唱段,嗓音清脆响亮、悦耳动听。团长祁素兰告诉记者,这是该团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弘扬红色文化、正在排练演唱红色经典歌曲。

  本报讯【记者 孙守广】9月28日,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四百平米排练大厅里忽然传出一曲曲红色经典歌曲的名家唱段,嗓音清脆响亮、悦耳动听。团长祁素兰告诉记者,这是该团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弘扬红色文化、正在排练演唱红色经典歌曲。
  祁素兰是河南省延津县的一个农家女,也是一个成功的农民艺术家。出于对戏剧的喜爱,上世纪末她舍弃自己正在经营的宾馆生意,拿出全部家资并多方借贷近二百万元成立了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把戏剧演出事业做的风生水起,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注和称赞。她们送戏下乡,不仅走出延津,走出河南,而且还冲出国门,扬名海外。十几年来,祁素兰先后多次获奖,并被推选为延津县政协委员,2011年祁素兰走进人民大会堂,摘取了“中国时代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业余演出成“草根明星”
  祁素兰出生于1957年,时幼年因为家贫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年轻时心劲却很大,志存高远。她从小就喜欢娱乐,热爱唱戏,但没机会进剧团当演员,却学会了做生意。由于她能吃苦,脑瓜灵,从本村地下餐厅做起,到承包集餐饮、洗浴、住宿为一体的延津县三里庄宾馆,生意越做越红火。十年间,她不但积累了财富和金钱,还结识了许多人才。
  那时,她看到人们物质生活富裕之后精神生活却贫乏和缺失。一些人喝酒打麻将弄的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安宁。她想既然大家都爱唱爱跳爱娱乐,不如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活跃一下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于是她干脆把宾馆二楼大厅改成了大舞厅,用于开展集体娱乐活动。
  主意已定,她自费购买来灯具、音响、乐器等设备,邀请一些爱吹拉弹唱的文艺人才,趁星期天或者晚上,聚集到舞厅唱唱跳跳,自娱自乐。有一段时间,前来唱戏听戏的人多的时候大厅里挤不下,就搬到院子里,学唱的、教唱的、打擂的轮番上场,大家尽情发挥,自发形成了周末文艺晚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举办业余文化活动,也让她承包的宾馆热闹了,生意随之红火起来。她又购买来鼓乐铜器,服装道具、成立了大鼓队,经常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庆典活动。不知不觉间祁素兰身边聚拢来大批艺术人才和观众,她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人们竞相传颂,祁素兰不光会做生意,还会唱戏演节目,一时间她成了县里出名的女老板、“草根明星”。
  组建剧团 送戏下乡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开展文艺演出也让祁素兰从中得到了精神满足。她出身农民,深深懂得农民的喜怒哀乐,当她看到观众在听戏的过程中脸上绽放出的灿烂笑容,听着那热烈的掌声,她浑身的热血都在沸腾。渐渐的,她对这种小打小闹的文艺晚会已不感兴趣,她要成立业余剧团,搭台唱戏,让更多的人看戏、听戏、从中受益,得到娱乐享受。
  有了这种想法后,她开始和丈夫以及亲戚朋友商量准备筹资办剧团,但大多数人都不支持,儿女更是不同意。丈夫说:“你别逞能了,咱们一个县都养活不了一个剧团,你咋恁能呢?再说宾馆咋办?”祁素兰果断地说:“把宾馆转让出去,坚决干剧团!”。
  1999年,祁素兰经过多方努力,筹措资金,置办了灯光、服装、道具、乐器等,把有点艺术细胞的兄弟姐妹、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集中起来,还邀请了县剧团部分退休人员,果真建起了剧团。经过一番紧张的排练,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开始彩排演出了。祁素兰为剧团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言下之意是要为促进社会和谐尽心尽力做贡献。
  河南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延津二夹弦就是这片沃土中孕育而生的稀有地方戏曲剧种,改革开放初期,受现代娱乐形式的影响,传统戏曲空前萎缩,延津县二夹弦剧团受市场因素影响也于1990年关门解散。
  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自成立后,先是在自家门口演唱,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九九重阳节,每年都在公园广场唱演大戏,也演折子戏、也唱二夹弦、唱豫剧,演出古装剧,还演现代戏,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计划生育、法律知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祁素兰没干过剧团,不知道其中的滋味和困难,接二连三,许多问题都随着演出显现了。导演、演员、乐队、舞美、道具、戏装保管,赶场车辆、演员食宿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有专人管理、安排指挥。但这都还不算太大问题,关键是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工资怎么办?开始人少,她还能勉强垫付,后来人多了,要求也高了,演出的收入远远不够开支。她只好从家里拿钱,向亲戚朋友借钱填补亏空。几年下来,没有细算光现金就贴补了60多万元。许多演职员也被她的精神感动了,个别要求提高工资待遇的人也不好再张口了。
  做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难,当一个称职的剧团团长更难,想当一名既有品德又有才艺的名演员难上加难。
  拼搏是青春的记忆,汗水是最好的洗礼。祁素兰深知自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又是“半路出家”,不懂乐谱,音调唱不准,对表演也是一知半解,要想当好演员,被观众所接受,就必须下苦功夫学习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戏剧舞台的综合技能。为此,她起早贪黑,见缝插针,跟老演员学、跟名家学、跟电视影碟学,由于年龄大,一句唱腔、一招一式都让她付出了艰苦努力。
  为提高全团演员的演唱水平,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一些青年演员到省、市专业表演团体去学,还聘请常小玉、王善朴、王希玲、杨华瑞、刘兰芳、任宏恩等戏剧表演专家来团指导,传授演技,同台演出,进行传帮带。
  一次,她和名演员王希玲正在演出时,不幸腿被扭伤,疼得她浑身直冒汗。大伙劝她找人替演,她不愿放弃这次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强忍着疼痛一直坚持把戏演完。
  她常说;“向专家学习,不光学演戏、还要学做人。演员的服务对象是观众,台下只要有一个人,我们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戏演好,这样才对得起观众。”
  由于全体演职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都能以大局为重,舍弃亲人、离开温暖舒适的小家庭,奔赴基层,到偏远农村为农民演唱,剧团的名气一天比一天大了,接的台口也多了。有时候时间有重叠,只好破班演。这就要求大多数演员一专多能,一场戏演几个角色,并且都得认真演好。
  平日里,祁素兰不光在生活上对演职人员体贴照顾,而且在感情上更舍得投入。自己和丈夫常年不在一起,子女顾不上管。可对全团演职人员都是亲如兄妹,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她都尽量亲自到场;谁有个病、有个灾,她都亲临探望,嘘寒问暖,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祁素兰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增强了剧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使全体演职人员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刚刚起步的剧团稳步前行。她身体不好,常患头疼病、生活不规律,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丈夫埋怨她:“你这是图啥呢?”她笑着说:“你没干过剧团没有唱过戏,没感受过老百姓在听唱时那高兴劲儿、热情劲儿,当大伯大娘给你端汤端水,拉着演员的手赞美戏演得好时,就是再苦再累再做难也值得!”
  十几年来,他们自收自支,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不仅唱遍了黄河两岸的社区、乡村,还应邀到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大山深处,农村、厂矿企业演出。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因为演员尽心,演出的时间又长,特别受群众欢迎。有一次,在山西农村演出,一位卧床多年的老大爷想听戏,但行动不便,祁素兰便和几名演员到病人床前演唱,把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还把自己编的剧本交给祁素兰,让剧团排演。
  守护二夹弦,传承非遗文化
  二夹弦分河东调和河西调,延津县是河西调的发源地之一。多年来,延津的城乡百姓对二夹弦情有独钟,称之为“半碗蜜”,说的是二夹弦音调甜美,委婉动听,听一段心里如同喝了半碗蜜一样甜。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二夹弦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听听二夹弦”,充分说明了二夹弦的艺术魅力。
  近些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国仅有的几个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了。到目前为止,延津是唯一有能够演唱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文艺团体的地方。2007年2月,延津县二夹弦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得益于天时地利的先天因素,农民和谐艺术团的演员大都擅长演唱本地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其特点是唱腔优美,内容丰富,很受观众喜爱。建团伊始,祁素兰就意识到要培养传承好二夹弦作为剧团艺术特色,因此特别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力求创新中出彩。经过十多年的艺术演出实践,把该团打造得阵容整齐,实力雄厚,人才荟萃,受到了各级领导和观众们的高度评价,多年来该团演员多次荣获省级,市级表演奖。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有耕耘就会有收获。2010年6月12日,祁素兰荣获“中国时代德艺双馨艺术家”光荣称号。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王文元等领导亲自在人民大会堂为河南风采人物祁素兰颁奖,并合影留念,祁素兰成了河南省演艺界的名人。
  2009年10月,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还受日本流山市政府的邀请,唱出国门,在流山市学习文化中心演出四场,场场爆满。
  演出结束后,几位侨胞来到演出后台,含着眼泪紧紧握着祁素兰的手说“祖国强大了,家乡的戏唱到了日本,我们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了。”听到这真挚的话语,农民艺术团的演员们心中升腾起一种无比骄傲的自豪感,他们感到这不仅是自己的光荣,也为河南、为祖国争了光,添了彩。他们的演出促进了国际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增进了中日两国的友谊,开创了地方稀有剧种《二夹弦》出国演出的先例。
  由于全团演职人员尽心尽责,以心换心,把观众当亲人,以服务农民群众为己任,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几年来,老百姓纷纷给祁素兰送匾额、锦旗、感谢信,发手机短信问候。
  《新乡市日报》、《平原晚报》等当地媒体,接连刊载了她的先进事迹和演员演出的大幅剧照。省,市、县电视台还录制了他们的专题演出剧目公开播放。上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对他们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到家门口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2011年该团豫剧《五世请缨》被评为新乡市“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优秀节目,受到了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的表彰。
  2012年3月,祁素兰被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新乡市妇女联合会、新乡日报社、新乡电视台联合授予新乡市“首届十大优秀女性”荣誉称号。
  树影再长,根始终扎在土里。如今的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他们自导自演,能演出50多个剧目。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祁素兰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爱二夹弦,传承保护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是她毕生的追求。
  2015年4月,由文化部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河南省延津县人民政府、河南省延津县二夹弦剧团承办,全国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工程二夹弦研讨会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举行。研讨会上,延津县二夹弦剧团负责人祁素兰、祁敬敏就这些年的演出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今后打算作了发言汇报。
  在多位专家建议建言之后,时任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孙鹏介绍了河南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表示将会多关心稀有剧种,加大扶持力度,用好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帮助二夹弦解决困难,尤其是抢救保护老艺人,搞好传承。随后,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获得国家30万元资金支持,祁素兰更换添置了电子显示屏等一系列演出设备,增强了硬件建设。
  生活中,祁素兰是远近出了名的好媳妇,也是勤俭持家的典范。自结婚以来,她孝敬公婆,任劳任怨,从没和兄弟姐妹、妯娌之间吵过嘴,红过脸。她对自己“抠门”,对公婆却很大方。前些年,别人家里用上了电器的时候,她却忍着热,连电风扇都舍不得买。在家庭最困难时期,她往往扣掉孩子们的零食,孝敬老人。建团以来,祁素兰对待农民和谐艺术团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从不吝啬,已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足见其用情之深。
  2019年元月,在新乡市委宣传部、新乡市文化广电和外事旅游局、新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新乡市“唱响牧野 出彩新乡”戏曲大赛中,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的《黄鹤楼》一举夺得了金奖、
  “信仰是一盏明灯,一旦照进生命就会终身相随,并且无怨无悔。”祁素兰说。因为她明白,只有具备非凡的恒心和毅力,才能架起事业成功的桥梁。
  在传承二夹弦非遗文化送戏下乡,服务群众的道路上,祁素兰深知自己任重道远;也深知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2009年,祁素兰自费出资四万多元联合延津县委宣传部、延津县文化局联合举办了庆祝建党88周年文艺晚会。以此来歌颂共产党,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从何而来”而在于“到哪里去”。祁素兰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她始终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在汗水和泪水中,祁素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品味着酸甜苦辣,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谈起个中滋味她充满自豪地说:“我办剧团不为别的,图的就是让农民高兴,图的是邻里和睦,图的是新农村有新气象,大家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文明生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