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 » 正文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进入流行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1  浏览次数:74950
核心提示:  据悉,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1~7岁儿童多发,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形式。疱疹性咽峡炎全年均可发生,一般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该病传染性强、传播快。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天后自愈,重者可达2周。

  夏秋季为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季节
  据悉,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1~7岁儿童多发,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形式。疱疹性咽峡炎全年均可发生,一般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该病传染性强、传播快。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天后自愈,重者可达2周。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包括三种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呼吸道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生活中接触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牙具、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主要包括A组2、4、6、9、16、22型,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
  手足口病主要致病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CV-A6、CV-A10感染病例有增多趋势。
  没有出现皮疹仅有口腔疱疹
  为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常表现为突然发热,热度高低不一,最高可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常伴有头痛、腹痛或肌痛。年龄较大患儿自诉咽痛,可影响吞咽。婴幼儿表现为流涎、厌食、烦躁不安,伴发呕吐。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可见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2~3天后红晕扩大,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全身症状及咽部体征一般在4~6天后自愈,很少有并发症。
  手足口病:在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疹为粟米大小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疱疹破溃后成浅溃疡。手掌、足底和臀部常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疱疹及皮疹通常在一周?消退,极少数患儿(主要是EV71感染者)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只在口腔咽峡部位出现疱疹、溃疡。手足口病部分患儿口腔未见疱疹,或口腔部位先出现疱疹,之后再出现手、足、臀等部位的皮疹。
  从这个角度来说,疱疹性咽峡炎可认为是手足口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两者鉴别的意义不大。临床上没有出现皮疹而仅有口腔疱疹的,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在此基础上又出现皮疹,则诊断为“手足口病”。
  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那么,家长该如何预防此类疾病?医生建议,儿童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养成将手洗净的好习惯: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家长或看护人接触儿童前、给婴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及时对儿童玩具及桌面、地面等做好清洁和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物、被褥;加强锻炼,提高儿童免疫力。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