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汉画拍案惊奇--方清刚汉画艺术研究讲座成功举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12  浏览次数:14764
核心提示:  10月8号下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开展了一场特别的讲座,由汉画研究专家方清刚老师主讲,汪振军教授和新闻与传播专业、艺术学专业的部分同学参加。 
   本报郑州消息(记者 仓超 通讯员 王新福报道)10月8号下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开展了一场特别的讲座,由汉画研究专家——方清刚老师主讲,汪振军教授和新闻与传播专业、艺术学专业的部分同学参加。
 
  1.主讲人简介
  方清刚:南阳唐河人,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立志于汉画像石的保护、研究和宣传,并在郑州文博城成立了工作室——方清刚汉画艺术馆。近年来,他一方面做出版工作,一方面做汉画像石收藏和研究工作。他收藏的汉画像石有近200块,出版了《帝乡之花——中国南阳汉画一百二十品》(大象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太平有象——汉画像六十品》(大象出版社2017年19月),还在北京、郑州等地举办过多次汉画像石拓片展览,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2.讲座内容
 
  讲座伊始,方老师介绍到,今天讲座主题为:汉画拍案惊奇。他预备从欣赏、补史、文化探源的角度,让同学们认识、了解汉画。方老师不仅带了十几幅汉画拓片,甚至还带来了汉画像砖和制作汉画拓片的工具,同学们十分期待。
 
  简要地温习了“汉”字的含义以及汉朝的历史之后,方老师仔细为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汉画、汉画像石和汉画拓片。
 
  汉画:是指两汉420余年间创作流传下来的美术作品,包括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汉代壁画、漆画、帛画,以及瓦当、陶器、玉器、青铜器铭刻等。狭义的汉画,专指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画图。在一些特殊语境里,汉画又专指汉画拓片。
 
  汉画像石:两汉时期刻绘于摩崖、宫殿、庙堂、桥梁、祠堂、墓室、石棺椁等物体上的雕刻性绘画,是汉代社会盛行、汉以前所无、汉以后少见的造型艺术形式。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和图腾信仰的各个方面,被誉为可视的汉代百科全书。
 
  汉画拓片:用传拓技术将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信息再现到宣纸上,形成清晰的画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方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十几幅汉画拓片,并将蕴藏其中的历史、政治、人文、艺术美学等方面的内涵娓娓道来,大家这才明白为何汉画能够叫人“拍案惊奇”了。
微信图片_20181012091513
天车出行图
  第一幅汉画拓片的尺寸不大,只见曲线灵动,风格很是浪漫,但具体画些什么,同学们并不知晓。方老师解释道,此画名为天车出行,为汉画像砖上图像。长一尺、宽二寸的幅面上,是汉代先民关于宇宙洪荒的宏大叙事。左半为龙鱼曳缰,牵引日轮(阳乌)驰骤;右半为凤凰挽辔,牵引月轮(蟾蜍)跟随。龙凤日月之间,布陈着牵牛星与北斗星,其中北斗的斗杓部分又显示为轮,象征斗车。整个画面表现龙凤曳驱天车奔驰在斗牛之间、霄汉之上。画面造型夸张奔放、生动传神,舒朗有致而又充实丰富,神圣玄远而幽默感十足,具有典型的南阳汉画特征。
  太平有象
  这幅汉画可以说是蔚为壮观,它长330厘米,宽45厘米,画面当中可以看到有大象、龙、虎、马,还有两个人在其间与兽互动,内容十分丰富。方老师介绍着这幅拓片,声音中透露着喜悦和自豪。整幅汉画是《山海经·大荒南经》琶裰??锶松裨哟Α⒉桓??匙刺??蜗蟊硐帧;?凶钭蟮蔽?赏?蛳笕恕;?兄?蟊坏窨陶叻肿魇?椋?疵挥懈盍迅校?炊?缘眉群裰赜钟喝荨:幽霞虺圃ィ?プ值谋疽寮词侨饲O蟆K?院夯?短?接邢蟆芳?吆幽咸厣?</div>
  日月牛女图
击壤图

万福之门

蹴鞠图
  汉龙王(局部)
  龙抬头
  近年来,方老师在宣传汉画像石文化方面不遗余力,举办公益展览、开办青少年汉画研学活动。他动情地说:“一幅汉画,我可能讲过了六、七十遍,但是我从来不觉得烦,做传播也让我在成长、在变化。作为河南人、作为南阳人,应该要有情怀,有担当,我要教我们的孩子了解汉画,学做汉画拓片。”
  在方老师夫妇的演示和指导下,同学们现场制作出了汉画拓片,并精心收藏。汉画拓片作为一个媒介,带我们穿越时空,去触摸两千年前中原大地上灿烂文明,去见识古时的能人巧匠如何独运匠心,将他们看到的日常生活、听到的古老传说、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象赋予手中的刻刀之上,雕琢进不可磨灭的石之书。汉画又会让人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因为你无法想象,那些灵动的线条、充满张力的造型、超越现实的感觉是来自于一个两千年前的王朝。不断的啧啧称奇之声,是我们惊叹于古人无穷尽的智慧和想象力,惊叹于如此光辉的艺术文化不会随时间流失而湮没。
 
  3.专家点评
 
  汪振军,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非遗研究学者
 
  汉画的美,是超越现实的美,它是灵动的,有一种升腾的东西在其中。它的背后是汉唐之风,其中蕴藏的艺术灵感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去汲取。
 
  在我们河南,汉画像石的收藏者不少,但是真正做研究的人却不多,方清刚是其中一个。许多人收藏,只是关心藏品的市场价值,而方清刚是在研究每块画像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这些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秦砖汉瓦,这么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汉画,既有说头,又有看头,这关乎振兴中原文化,关乎如何讲好河南故事。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是传承。文化创新的底气从何而来?就是传承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原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华夏。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中国只会生产电视机,却不会生产电视节目。说明经济强国不等于文化强国,物质文明提高不代表精神文明水平高。作为文化产业研究者,我有责任让在座的每一位,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作为一个河南人,要有文化担当,为河南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方老师是南阳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文化,为此他做了很多贡献,大多都是义务的。今天请方老师为我们上课,也正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大家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情怀!
 
  汪教授与方老师是旧相识,多次拜访方老师工作室,并在去年撰文称赞方老师为“石痴”,这一“痴”字,足以想见方老师对于汉画文化的热爱与追求。方老师痴迷于汉画像石的保护与研究,汪教授痴迷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播,他们默默地做着许多工作,不计名利,不求回报,只是为了心中的热爱。我想,大概正是这种“痴”,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河南故事的书写与传播,需要像两位老师一样的“痴心人”。
 
  【往期回顾:石痴方清刚】
 
  4.同学感言
 
  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汉画,被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深深地震撼了。相比而言,以现代人的想象力和工匠精神远远无法创造出这样的传世经典。汉代画像石不仅有自然之美,也有艺术之美,信仰之美。既抽象又具体,既神秘又可爱。希望这些集天地之灵气的杰作被更多的人了解,走进千家万户,走到我们身边。
 
  ——董雨露
 
  早年常听旁人道:“文化从未断流过的,从古至今,只有中国。”而今日看到这汉画拓片,我方才有些感悟,原来华夏文明之渊远,原是祖辈智慧之高深。
 
  一石知山水,一画通古今。10月8日,难得聆听方清刚先生为我们讲解汉画艺术。讲座正式开始之前,汪振军教授首先进行了课前带动,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五大阶段。而后,方清刚先生为我们讲解了“汉”字的由来以及“汉画”的发展。其中最令我感到惊叹的应是那一张张汉画拓片了,其画虽无过多修饰,但张张见筋骨;其形虽无浓墨重彩,却笔笔见真情。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这一幅幅画像中,我仿若看到了信仰,这种信仰来自于古人对图腾的崇拜,对神灵的敬畏,对天地的向往,对文化的传承。而借古观今,论技术,当属今日发达;论技艺,可叹非比往昔,这其中缺少的或许正是这样一种信念感,一如没有信仰的灵魂总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一方知兴替,一寸展乾坤。在纸媒产生以前,古人以石作画,以画为载,可见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记录方式,但无论如何记载,无论境遇如何,传承是未断的,文化是不死的,或许这也正是艺术的伟大之处。透过画,仿若可以感受作画人的心境,不问世俗,不闹喧嚣,我只深深地作画,且浅浅地诉说,任岁月静静流淌,愿文字代代相传。
 
  ——陈梦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汉画像石是汉代艺术展现的非常重要的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雕刻习俗虽然消失了,但汉画像石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却留存了下来,让后人有机会了解璀璨的汉代文化。听方清刚先生讲汉画像石,不仅通过一幅幅汉画像石图了解到其雄浑但又充满着浪漫气息的艺术特色,更通过方先生的娓娓道来体会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汉代人们质朴但又生动的宇宙观。对汉代画像石了解不多的我,看着奇特的图案,听着动人的故事,就觉得汉画像石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研究。
 
  ——闫卓恩
 
  10月8号,有幸听了方清刚先生关于汉画的讲座。方清刚先生对汉画像的研究可谓十分深入,一谈起汉画就充满激情,侃侃而谈,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国的文化艺术在经历了夏商周的孕育,春秋和魏晋的发展之后,在汉代迎来了盛世。而汉画像则是汉文化保留至今的活化石,方先生向我们展示的“天车出行图”、“蹴鞠图”、“击壤图”、“雀之灵”等等,布局构思都非常巧妙,在汉画拓片的方寸之间展示了恢弘精深的汉代艺术。
 
  汉画拓片就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人的生活习惯、图腾信仰、文化交流、轶闻趣事、精神向往等。通过图画上栩栩如生的造型,可以让你沉浸其中,与古人进行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交流。如今,去研究、整理、搜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汉画作品,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文物的保护都有极大意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统文化精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树立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起到了重大作用,方先生对于汉画的收藏研究极具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冯晓昕
 
  10月8号,汪振军老师邀请了汉画像专家方清刚老师为我们做了以“汉画拍案惊奇”为主题的讲座。在方老师精彩的讲解中,我被汉画像石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巨大魅力所吸引、所震撼。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精华。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精心刻画模印在砖石之上。从而使汉画像砖以丰富多姿的图画,将现实生活、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祥瑞图案等等做了全面真实生动地记载,成了一部永远解读不完的汉代社会百科全书,成了滋养后世宝贵的精神。
 
  通过此次学习,深切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文明和文化,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的博大精深。这些最古朴、最纯真,富于个性创造、生动鲜活的汉画像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胡丹丹
 
  10月8号下午,有幸参加方清刚老师主讲的“汉画拍案惊奇”讲座。
 
  方清刚先生对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从内容到形式曾予以精辟的解读。生动的艺术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到大胆的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从方清刚先生的讲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汉画像以“石”为载体,以一套独立而成熟的“外形内势”的造型方式体系描绘客观世界,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画像在表现形式上带有“装饰性”,却不等同于一般的装饰,它非常注重塑造物象外形,即整体形态的外轮廓。在整体造型中,形象简练概括而有气势;在面面相交之处强调结构线,从结构转折处入手,使对象更具形象感和力度,这种以线造“势”的处理手法,不仅加强了汉画的装饰意味,也使汉画中的形象本体具有节奏与韵律感。鲁迅有云:“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一个“深沉雄大”,极为恰当地概括出了汉画像所有的气魄和美学特征。
 
  通过这次讲座,了解到汉文化艺术的惊人魅力,在老师的讲解中体会到了其中的审美意蕴,独特的造型特征和艺术表现也会为我们日后学习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张琪
 
  今天参加了方清刚老师的讲座,收获颇多,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汉画,了解汉画,感受到了它强大的艺术力量。
 
  它不是纤弱的艺术,而是一种深沉雄强、粗犷豪放、充满了力量感和运动感的艺术,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汉画的神韵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有美学追求!
 
  所以我们要把汉画文化好好的传承下去,将它的精华运用到当今的艺术作品中,给大家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
 
  ——耿爽
 
  2018年10月8日有幸聆听了方老师对于汉画像石的讲解,生平第一次接触汉画像石以及汉画拓片,惊奇于古人惊奇的想象力及精妙的工艺。在一块块冰冷的石头上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使得石头有了生命。
 
  通过这堂生动的讲座也改变了我原先一些不合理的看法。原本以为明清时期威武的龙形象可以担当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从汉唐温婉的龙到明清凶猛的龙代表了中国国力不断的强盛。方老师却讲到,汉唐时期的龙才是中国古人创造出来的龙形象,那种霸气但又不失亲近的龙才是我们真正的保护神,明清时期的龙已经失去了亲民的形象,只具有一种威慑力。
 
  通过汉画像石上龙的形象能体现出汉代大气包容平和的社会风气,这才是一个朝代应有的姿态。
 
  ——杜洹叶
 
  汉画以其丰富、多样的视觉形象,表现了先秦至汉代的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视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次在方老师的讲座上,他还为我们演示了汉画拓片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美韵。汉画拓片是运用我国的传统拓印技艺,将汉代遗存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以宣纸和墨汁将其图案清晰地拓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涉及到汉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两汉文化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其形式粗狂雄浑,丰富的符号与图案对于当代美术创作亦有特别的指导意义。汉画的艺术表现,是汉代社会那种开拓性、进取心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是强盛的汉帝国的丰富文化财产的一部分。
 
  通过这次精彩的讲座,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艺术美韵。虽然历史相隔久远,时代已然变迁,但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王瑶
 
  10月8号下午两点,我院邀请了著名汉画专家方清刚老师,他向我们生动地讲述了汉画的悠久历史以及拓印方法,并让我们亲自操作实践,学习拓印汉画。我有幸参加了这场讲座,受益良多,在讲座中我学到了汉画不仅在艺术技巧上有新的造诣,也使我国的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汉画拓印的基本方法是:先把要拓的图案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图案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就会形成黑白分明的汉画拓片。
 
  通过这次拓印学习,增加了我对汉画的喜爱程度,加深了我对汉画的理解,掌握了一定的汉画拓片技巧,这对我今后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张继心
 
  方老师针对汉画像的文化意蕴所做的讲座,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汉画——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陌生且遥远的领域,突然变得真实可感了。方老师带来的汉画拓片,虽然看起来只是轻薄的几卷宣纸、只有单调的黑红两色,但是,当那些或图腾或人像或兽形的图案走近了、走到我的面前,当它们背后的含义被解读出来,忽然之间,这薄薄的纸片就拥有了沉沉的重量,单调的色彩也斑斓丰富了起来。或许我们了解的还只是汉画像文化的冰山一角,我的感悟也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但我真诚地感恩这样一场讲座,让我“触摸”到了一种属于历史、属于华夏、属于河南的记忆,这记忆触手潮湿、温暖,让人深深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是如何融入骨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期待着自己踏出的这第一步后,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真真正正踏入传统文化的世界,了解更多、感悟更多。
 
  ——卢蔚然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