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慈善超市、爱心超市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越来越被人熟知,但是慈善超市的收效却甚微,不是少了“慈善”的氛围,出现“身份缺失”,就是“入不敷出”,不具备“超市”的功能……那么慈善超市如何坚持“慈善”与“超市”并重原则,既突出社会救助指向,又发挥超市商业运作的“造血”机能?今年9月,根据国家民政部、省市民政机关的明电会议通知到广州、深圳参观学习。其间,参加了天河区、越秀区慈善总会5个慈善超市(2个区级、2个街道办事处、1个社区)的观摩,以及深圳慈善项目交流会的分享交流。这项活动意在让我们能够认识到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在当前举国上下力行扶贫攻坚之志时,慈善超市能真正有效整合社会慈善资源,把原来社会的、个人的一些慈善资源,各界的爱心善举,整合到公共平台上来,让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居民能够有尊严地到慈善超市来选择、领取自己生活需要的物品,是新时期慈善事业的新发展,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大创举。
通过参观和座谈交流,现对慈善超市的运营有一定启发,经整理后形成三点意见:一是慈善超市的现状概述与困境分析;二是慈善超市运营工作中需要改善加强的地方;三是慈善超市困境解决的途径设想。
一、慈善超市的现状概述与分析
(一)我国慈善超市的特征
我国社会慈善超市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一,慈善超市的创建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政策存在着差异,虽然在慈善超市创办中政府起到主要作用,但是不同地区慈善超市的创办还是存在形式上的差异,因为不同地区慈善超市定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探索出自己的创办途径。有的是政府部门直接创建,有的是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建立,也有的是民间组织独立创办慈善超市。其二,慈善超市的整个服务团队尚处于非专业化时期,可能由于慈善超市的收入来源相对较少,政府的财政拨款也比较有限,那么慈善超市为了降低慈善超市的成本,它的工作人员通常来源于志愿者和兼职人员,这就使得慈善超市的团队非专业化。其三,慈善超市的服务范围的社区性,我国大多数慈善超市都是由政府主导联合创建,都是以社区为单位,在社区内创办,其次救助对象也是以社区为单位,这也就使得慈善超市的一个特征是社区性。
(二)我国慈善超市的模式
关于我国的慈善超市的模式,从慈善超市的运行来说,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模式:
1、直接救助的模式。直接救助模式是慈善超市将募集到的物资直接分配给救助对象,即所有的救助对象可以根据自己所缺少的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凭借自己的救助卡或救助证自主向慈善超市领取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这种模式也称为单纯的救助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并没有实现超市的作用,仅仅是救助站点式。
物资的募集关系到慈善超市是否能够正常的运作,然而在这种模式中,慈善超市大部分的物资来源于企业的捐赠,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慈善意识不够高,这样使得企业的捐赠仅仅是阶段性或者一次性的,这使得企业捐赠渠道不畅,慈善超市的资源满足不了救助对象的需要,慈善超市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2、将直接救助与市场经营相结合起来的模式。这种模式也称作是混合制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慈善超市的意义,将募集来的物资一方面发放给救助对象,一方面放在超市低价销售给普通顾客,当然慈善超市也有自己的新产品。通过这种销售变现的方法来维持慈善超市的正常运作。
在这种模式中,慈善与市场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慈善意味着不求回报,无私贡献的精神,而市场意味着竞争也就存在营利,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那么如何在慈善和和市场中寻找另一条两者都不偏向的道路是混合型慈善超市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3、挂靠类型的模式。即将捐赠救助点放在普通的超市,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救助的成本,但是同时,也会使得慈善超市的身份缺失。
在这种模式中,由于慈善超市本身身份的缺位,因此慈善超市的法人资格被搁置,所以使得顾客在物品捐赠和购买中存在模糊和质疑,使得慈善超市的功能不能发挥应有社会效益,而挂靠联营的超市和居委会之间也存在着目标矛盾。
(三)我国慈善超市面临的困境
1、没有身份。在很多地方,慈善超市由当地的慈善总会“挂牌”后即开始运营,法人资格问题都被搁置起来。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的慈善超市没有经过正式注册:它是非营利性工商企业,也不属于社会团体或基金会,甚至连民办非企业单位也不是。
没有身份带来的第一个麻烦是慈善超市的经营一旦出现问题,如食品安全、资金使用等,找不到承担责任的法律主体。其次是税收问题。没有法人资格便无法正常缴税,同时,它也无法向捐助者开具免税发票,享受不了退税优惠,这显然限制了社会各界捐赠的积极性。目前,慈善超市接受小额捐赠一般仅提供收据,大额捐赠则以当地慈善总会的名义开具发票,以为权宜之计。
慈善超市身份地位的缺失,也带来了其功能定位模糊不清。目前,关于慈善超市的功能定位,我们在官方文件中找不到具体描述,各个地方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普遍而言,各地慈善超市的功能仅限于作为一种接收和发放物品的平台,它在物品置换、社会参与、调动社会捐赠意识、构建慈善文化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缺乏造血机制。国内的慈善超市大致可分为财政供养型、财政支持型和社会捐助型三种。财政补给是各慈善超市运作经费的主要来源,能够从社会获得稳定、有效捐助的慈善超市少之又少。
一个突出的矛盾在于,慈善超市从居民募集的物资大多数都是衣被,而衣被之外的物品又往往残破不堪,许多慈善超市都曾收到过旧电脑,维修费用比电脑本身价格还高……这就造成了慈善超市柜架上物品的单一。更有甚者,衣被之多,导致仓库都已不够用,当居民再捐献衣被的时候,只能委婉拒绝。
获取捐献品种的稀少导致了恶性循环,仅有的几家具有变现功能的慈善超市,其变现收入往往连超市工作人员的薪酬和水电都不足以支付。既募不到物资又缺少财政支持的慈善超市,其往往沦为一个“花瓶”,只有在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能运营。
3、管理混乱。慈善超市的高额运营成本和松散的管理机制,往往成为其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而在国内的慈善超市,你能够看到的是各个不一样的名字和LOGO:有叫“爱心超市”的,也有名曰“惠民超市”和“扶贫超市”的;各个不一样的主办和主管单位:有民政局主办的、总工会主办的、慈善总会主办的……主办主管单位既不一样,规章制度也就无法统一,资源的整合也就更难以实现;许多慈善超市的墙上有一张醒目的大红榜,上面写着各个单位的捐款数目,但是你想知道你捐的那笔钱花到哪儿去了,最后难以看到。
4、成本过高。慈善超市不乏闹市中的黄金地段的黄金门面,其中很多有着宽阔的室内面积,许多超市还有着花数百万购置的消毒、清洗设备,同时许多慈善超市有着充裕的工作人员,部分慈善超市甚至还有自己的车辆运输系统……这些,都表示着慈善超市的可靠,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特别是当这些庞大的投资和匮乏的造血系统、相对狭窄的受益面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当一个门可罗雀的慈善超市占有如此多的资源,是否是一种官僚和浪费?
二、慈善超市需要改善加强的地方
(一)抓住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慈善宣传的影响力。
1、依托各项活动强化宣传。近年来。慈善总会在宣传、培育慈善理念的过程中,将现代慈善文化与传统慈善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扶危济贫、乐善好施”的优良美德。在宣传过程中,可以着力策划大型公益晚会,积极打造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宣传表彰发展慈善事业的单位,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关心慈善、参与慈善。
2、依托媒体扩大宣传。搭建网络慈善平台,弘扬慈善文化,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打开网站,能基本做到慈善信息及时更新,在线捐赠方便,在线求助快捷。在政府网上开设慈善宣传专栏,宣传慈善事业发展状况,宣传支持慈善事业的先进典型,扩大慈善宣传范围。慈善宣传工作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慈善事业发展大局紧密相关,慈善组织的宣传工作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要深刻把握慈善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增强做好慈善宣传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慈善宣传工作,是慈善组织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
3、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重要主体,在开展慈善筹募、实施慈善项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传播慈善理念的职责,这就要求慈善组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在慈善文化宣传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创新机制,健全网络,创新网络募捐。
不断夯实慈善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保障作用。慈善超市是一项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的公益性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人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能长期、持续、蓬勃发展下去。
1、完善网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新形势下发展慈善事业,必须引入科学有效的方法手段,通过机制和制度创新,促进慈善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立慈善捐赠者个人数据库。每次捐款捐物情况全部进入个人数据库。对捐赠多、社会贡献大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
3、完善制度,强化督查。坚持一手抓发展壮大,一手抓制度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和强化监督,管好用好善款善物,确保公开透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
普通超市熙熙攘攘,慈善超市苦苦支撑,快速发展后的“供血不足”成为一大通病。慈善超市如何增强输血造血功能,最关键在于自身要转变观念。
(三)慈善超市要深化劝募机制建设,拓宽善款筹集渠道。
募捐工作是慈善总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慈善救助的基础。继续做强做大慈善实力,发挥潜能,进一步加大募捐的力度,扩宽募捐领域,创新募捐的方式,不断壮大慈善资金的实力,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重视整合各类慈善资源,完善和巩固过去成功的做法,不断创新,使用新的方法,特别是要推动慈善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基层。既要重视重点领域,同时也要重视募捐的面,面向社会,逐步形成人人都参与的局面。
1、拓展捐赠渠道。慈善超市本身就是通过社会捐助来达到帮扶贫困群众目的的一个平台,它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各种志愿者协会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平台来。吸引市民和社会各界都加入捐赠和购买的行列,改变捐赠物品变现难、品种单一、样式陈旧的现状,在向上争取慈善项目方面,多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
2、扩大服务内容。超市除了经营日常食品外,还可将民政、残联、工委等部门单位贫困群众、学子走访慰问方法资金、物资通过超市发放,市政府对贫困群众的救助由阶段性转为经常性。
3、组建专业、统一、高效、有爱心、有责任心的管理团队。
(1)组建专业、高效的采购招商配送团队。对于慈善超市内部的商品采购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完善采购流程制度,调整商品结构。防止出现物品的供需严重不平衡,以防出现捐赠产品的积压,造成商品的利用率低,商品资源分配不到位,资源浪费的现象。慈善超市也应根据当地的发展需求以及本土特色成立特色商品领域。
(2)组建专业的营销管理团队。组建团队,进行有效的社会调研分析,把握市场的需求动态。慈善超市的物品供求应时刻追随居民的需求变化,提高需求变化的敏感度,成立高效的营销团队,发挥慈善超市的最大作用,帮助真正有需要的群体。除此之外,开展多种有代表性的公益活动,在社会层面上积极宣传慈善超市。
三、慈善超市困境解决的途径设想
(一)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慈善物资中心在创办慈善超市的经验为例看慈善超市困境解决的路径。在深圳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看到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相关信息,通过详细了解,对未来河南慈善超市的运作机制有以下几点设想:
1、及时汇集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不断扩大社会救助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慈善物资中心在创办慈善超市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抓住机遇,在抗灾、救灾、防非等重大活动中,把社会各界的爱心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到需要帮助的贫困户手中,使慈善物资做到物有所值,使慈善超市在扩大求助面的同时得到发展,扩大影响。到目前为止,累计募集了各种新品物资评估价值4683万元、各类旧服装近百万件,近3000万元的物资帮助了上海市的特困群体,1160万元的物资帮助了江西、重庆、新疆、内蒙、云南等贫困地区。最近,他们又把物资救助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今后每月都会有一批物资发往兄弟省市的贫困地区。2003年6月中旬,又有一批价值50万元的物资发往云南省,最近他们又在筹备发往青海省地震灾区的物资。
2、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一套评估、变现、助困的快速运作机制。在进行实物帮困救助中,上海慈善物资中心对一些剩余物资主要是通过慈善超市进行销售变现,变现资金全部纳入慈善基金总额。这项工作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由于捐赠物资品种多样,质量千差万别,有很多是不合时令的商品和一些积压的物资,为了避免捐赠物资的再次积压,慈善物资中心建立了一套变现的快速反应机制,制度规定,物资进行整理入库后,一周内必须请专职评估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价确定变现价格,如因价格过高或延误时令等原因致使变现呆滞时,进行第二次评估,将变现价格下调,家乐福全球采购中国总部捐赠的日用品,入库后两三天内就可分配到慈善超市内变现,达芙妮中国总部捐赠的1150双童鞋由于款式新颖,从进库到慈善超市全部变现,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3、建立一批经常性捐赠接收点,依靠一支志愿者队伍。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宗旨是“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慈善物资的捐赠和救助,要方便捐赠者、购买者和救助者,还要注意节约运营成本,这就需要一大批为慈善事业服务的志愿者。根据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和民政部门委托,慈善物资中心调整、充实了一批工作站和慈善超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和企业、社区义务捐赠相结合的方式,新建了60个经常性捐赠接收点,今后将逐步推广,增加到100个,覆盖到全市各个社区。几年来,慈善物资捐助事业得到发展,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现在,许多单位都有义工队伍,如在普陀区政府机关就有一支由机关干部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制定了义工守则,定期开展活动。
4、实行信息化管理,形成一个现代物流管理网络。慈善物资的有序流动,必须融入现代化的物流理念。慈善物资中心在创办慈善超市中,得到了科研单位和上海上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支持,设计了一套全新的适合慈善物流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使手工记账提升为电脑记账,通过电脑联网,物资的出入库全部反映在电脑上,增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5、依靠社会力量,组建一支爱心运输车队。批量的物资流动必须依靠运输工具,慈善物流更是如此。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上海慈善物资中心组成了爱心直通车队,这个车队主要有上海巴士公司捐赠的10部面包车(使用额度);上海申浦汽车服务公司无偿捐赠的大型货车(货运和劳务);上海五角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捐赠的两辆中型厢体货车(五年无偿使用权)组成,打上统一的标志,根据慈善捐赠物资高、中、低档次的不同,使用大、中、小系列不同车型的运输模式,随时为慈善物资的捐助工作服务,保证了企业及市民的捐赠需求和救助需要。
(二)浅谈慈善超市“三步走战略”
1、完善关于捐赠的国家优惠政策,切实提高慈善超市汲取外部资源的能力。
2、采取市场化的业务经营模式,拓展慈善超市经营范围和服务内容,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提升组织规范程度。
一是推动慈善超市运作的专业化。在急剧变迁的中国社会,困难对象需要的不仅是面包,还需要谋生技能和思想观念的革新等。转型后的慈善超市需要走出散漫状态,在专业化发展和科学慈善方面做出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专业化表现为拥有专业的团队,具有流程化、系统化的管控措施和治理手段。在实践运行中,慈善超市专业运作应与社会服务、社会工作领域紧密联系,将善念的弘扬与具体的实务操作有机融合,充实慈善救助的内涵,展现慈善超市救助工程的平台力量。
二是推动慈善超市运作的商业化。以商业手段实现慈善公益使命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有助于打破人们的传统行业观念和僵化思想的束缚,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与慈善成果。在慈善项目运作过程中,成本收益和竞争意识的导入以及杠杆作用原理和盈利回报概念的引入,意味着要将资金用在它能产生回报收益的地方。为此,需要对社会问题产生的条件和所处的体制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发现临界点或者瓶颈以找到让有限投入产生乘数效应的路径。典型例子是孟加拉格莱珉穷人银行。它面向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鼓励贷款者在创业营生中互帮互助取得成功,同时贷款者须提供存款的创新方式也为银行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的跨界公益激发了公益组织的活力。目前,它已是全球盈利兼顾公益的标杆。转型后的慈善超市需要克服道德优越感带来的束缚,引入或者嫁接商业化运营模式,明确组织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以及秉持价值等要素,需要行业自律与协作,赢得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是推动慈善超市运作的网络化。现代慈善在开展公益活动时,要发挥互联网在行业生态圈功能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和载体工具的慈善事业新形态。网络化能有效整合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公益人士等拥有的资源,使公益生态圈形成满足多方需求的利益链,便于各项工作的运作推进;能在捐赠者、受助对象之间搭建起信息化桥梁,降低慈善活动的门槛,打造触手可及的大众公益平台。在网络化的慈善新机遇下,慈善超市面向公众开展善款募集、义工招募、公益电子商务等多种活动,拓宽慈善公益项目的传播渠道;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便于促成资源要素对接、完成救助帮扶;运营方式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容易复制推广延伸,形成面(区域)的跨越,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
3、营造慈善公益文化氛围,构建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夯实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上是个人对慈善超市的一些浅薄认识,慈善超市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今后慈善超市更好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不断的出谋划策,提升完善慈善超市的运作机制。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