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基础设施这个“关键”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基础。该村把基础民工程筑在了群众的心坎上,贫困户住进新房子更安全了,喝上自来水心里更甜了,慢步加宽公路脸上笑容更多了,群众幸福度不断飙升。
“第一个是反应池,第二个是过滤池,第三个是清水池。”在该镇棕树村的籁笏村人饮工程处,工地负责人秦学高放下手中的活对我说,“主厂区1000平方为左右的主体工程已于8月30日前建设完成投入使用,老百姓已用了上自来水。现在正在完善的是附属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所有工程建设必须于本月底全部完成,同时要做好工程退场相关工作。”该贫困村人饮工程项目总投资609.91万元,新建300立方蓄水池1座及水厂相关设施,铺设各类管道44.45千米,全村所有贫困户通上了自来水。同时,还新建水窖36口,切底解决了全村2963人人畜饮水问题。全村公路共20公里左右已硬化7公里,已硬化生产道和入户路共6.5公里。投资近200万元的党群活动中心,配备了会议室、广场等设施,活动阵地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整合项目资金优先投向贫困村,该县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等部门项目整合兜底保障机制的全覆盖,在籁笏村一组组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中实现了落实地生根,开花结果。
籁笏村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90.8亩,有1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85户,总人口2946人,建卡贫困户有167户461人(其中低保户24户49人)。“感谢党委政府给我们修了这么好的房子,我和弟弟一起住的这套50平方米的房子,他在外面做工,我收点废品,目前生活上没有问题。”大田组搬来的53岁贫困户王书华说。同一集中安置点63岁的五保户刘吕金,去年8月17日搬进的新房,老人告诉我们为了节约用电,他还是去先前的老子房子用柴火做饭,用餐后回安置房休息。
按中央省市政策补助一点、银行信贷筹措一点、精准贫困户自筹一点、市县财政兜底一点的原则,在全县住房建设兜底保障机制的统筹下,该村已计实施易地搬迁72户158人(其中蔬菜村集中安置10户20人,本村集中安置22户30人),危房改造10户,贫困户搬进了新家、住上了安全住房,全村脱贫只待早验收脱贫后,奔上小康大道。来到大水井组建卡贫困户王书廷的家,全家外出务工去了,正门上方一个大大的“福”字很显眼,75平方米的房子外墙上贴的磁砖非常美观,隔着窗子看屋内电视机、床、衣柜等都非常齐备。第一书记王小强说:“他们家修房子享受了6万元的易地搬迁款,6千元的复垦费。”
抓实产业发展突出“特色”
立足自然特色和产业扶贫现状,该村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特色产业,探索实施了“专合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促进了贫困户通过多种渠道融入产业发展,形成了增收渠道多样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该村六组42号的建卡贫困户杨代彬说:“母亲与他一起生活,自己只喂了一头西门塔尔肉牛和两头肥猪,牛出栏能挣一万多元,再加上一头肥能卖1000多元。不忙时也帮着哥杨代均喂牛,换工来让哥哥也有空照顾母亲,日子还算过得去。” 村两委带领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户一业”,利用产业发展周转金积极支持产业发展,目前已向贫困户发放周转金24.5万元。养殖业方面,现已有三十余户贫困户养起了优质肉牛,全村年出栏肉牛100头以上。通过科技扶贫项目引进桫椤乌鸡养殖繁育技术,现已向全村贫困户免费发放优质桫椤乌鸡苗7500余只,通过近两年的养殖繁育,现每年可出栏优质的林下乌鸡近一万只,土鸡蛋三千公斤以上。同时,该村根据不同条件已发展种植业现代玉米1000亩,黄桃1000亩,藤椒200亩,柑桔101亩,芍药基地70亩。产业培育造血兜底保障机制实现脱贫防返贫奔小康,该村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的建卡贫困户,基本掌握了一项实用技术,实现了收入稳定增收。
“4月份到现在,我在杨着强的芍药基地务工,已经领到手的工资有1万多元。”该村狮子组45岁的周宗材边做活边笑着说,“在芍药基地务工,不用出远门就能打工挣,也照顾了家庭,我非常满意现在的工作。”为了让每一户贫困户能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该村立足资源禀赋,以“专合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能人带动、贫困户自愿参与、社会资金帮扶等形式,分别成立了高县欢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县兴茶惠农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县永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县胜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高县正强家庭农场,农户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有流转费收入,还有务工收入。随行的该镇副长袁家齐接过话说:“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村社会事务专干杨着强流转土地55亩发展芍药基地,常年安置村民务工15人,其中贫困户10人。7月底又申报成功了60万元财政扶贫收益项目资金,用于芍药基地提档升级,将在10月底前再增加50亩芍药基地,带动村民们就业增收。” 专业合作社还通过召开专题培训会议、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常态化疾病预防送医上门等措施,让精准扶智教育培训兜底机制在该村实现了全方位、全覆盖。
抓住民生福祉着力“到位”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育人。”该村始终在教育扶贫上精准发力,同时找准“病根子”开对“药方子”,有效减轻了贫困人员的治病负担,让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教育救助兜底保障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则是摆脱贫困圆致富梦路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在该村坳田组建卡贫困户陈惠基家中,我们没能见到她前两天才去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的儿子杨着斌。“儿子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挣了2200元,申请了助学贷款8000元,加上本人做零工的300元,才筹齐了儿子学校让交的10500元。县上栋梁工程奖励了4000元,帮扶单位资助3000元,够儿子这期的生活费。”她满脸幸福地说,“他(丈夫杨寸和)抑郁有症病,也需要人照顾,更需要花钱医病。”谈起儿子这才去读大学本科一年级,在她高兴的面容下一丝愁云,还是在额头间挥不去。在全县“3+9+3+N”救助保障统筹下,该村把读书的建卡贫困户子女均纳入救助范围,确保每一个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子女能上学,没有一名适龄学生辍学。在党群活动中心2018年8月29日公示的《籁笏村贫困户学生统计表》显示,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大学)共54人,杨着斌的名字在第51位,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正在从梦想变现实。
围绕“看得准病、补偿吃药、治得好病、优质服务”要求,医疗求助兜底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在文武组中村处身患尿毒症王书琼的家中,她和我们聊起了她的治病历程。多年以前查出病情后的她,在外地打工挣的钱还不够治病,欠下了10万多元的债,让5口人的家庭陷入了贫困线下。村上得知这一情况,将她家列入建卡贫困户,参加医保和医疗政策减免后,现在她看病基本不出钱了。就2018年来说,1-3月是进行的住院治疗,4月1日转到门诊治疗,医疗费就已达几万元,她只出了800元,今年剩下几个月治疗需要她本人承担的费用,估计不会超过500元。将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长期反复治疗的大病需住院治疗的患者纳入求助范围,在籁笏村的一个个患者治疗中得到了精准施策。上游组建卡贫困户王诗友家的情况更让人揪心和心痛,提起他9岁的小孙子王玉鑫的病情,老人在几度哽咽中才把情况给我们作了简单的介绍。他的儿媳妇去世了好多年,现在老伴、儿子、两个孙子一家5口人生活,小孙子两岁多就查出来得了地中海贫血病症,让这个收入不多的家庭陷入了极度贫困。仅今年1-7月王玉鑫的医疗费用就已达3万多元,每月全家享受的低保政策960元,虽然缓解了孙子在享受医疗政策后本人承担费用的压力,但还是无法完全解决他们家一些其它实际困难。《我不是药神》电影中的画面却给他们家来了个现实版,老人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药,说是孩子吃了有效果,但国家医疗报销体系内却没有,每月仅这一种药最少也需要600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扶贫攻坚在路上。小康梦的同心圆越画越圆,越画越大,籁笏村人正以展新的风貌,共同努力建设美丽家园,携手并进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