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养生 » 正文

中国文化传承的迷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2  浏览次数:147564
核心提示:  中国文化里图像的东西不容易被传承,经常都是错讲。

   供稿:段广生 中国文化里图像的东西不容易被传承,经常都是错讲。天本来是圆的,变成竹简的时候,圆不容易用刀刻,所以干脆就开“一”,这个一就是天,就是干,所以叫天一生水,它不是数字一的概念,是一个起源的意思。所以中国有些图像的,包括声韵学的书,像声音这些生命本能的感受很不容易传承,文字记录到三国时代还是错简,东汉末纸发明之后,到魏晋才有王羲之这些书法家,所以这个传承非常难。
  我们中国的“四书五经”其实是“六经”,四书是后面才编的,因为六应天地之数。古人定了逻辑,有时候他这样理解可能错误,但可以在错误里贯穿这个思维,比如说“河图,洛书”,南方之数为七,二七,所以古人著作的书全部都以南面之术,因为南面之术就叫圣人之道,它是地理的时空坐标,当你面南之后,南就一个十字架,画成一个圆,这个圆的东西就是表,从圆心到圆周这之间的叫直径,它不叫径,叫做损益,所以损益之道,可以知冬至知夏至,损益之道就画出了太极图,损益法被音乐学用就叫三分损益法。
  因为所有的传承,语音要摆在前面,刻竹简非常困难,慢慢传承几代之后把它誊写出来,又会受制于当地方言口音。比如说上古之音,“上古之人皆度百岁而去”,现在为什么都度不了百岁,不是用药的问题,不是生活起居的问题,有时候一个发音的共振决定一个民族二十年的寿命。上古音都发有两个音,舌尖音跟双唇音,双唇音就比如伏羲,汉代以前叫包羲,念包,是不是可以共振到你的两肾。而之后慢慢变成单唇音,伏,共振不到你的海底。所以为什么上古之人都可以活一百多,因为天天都是双唇音。
 
  古音律与中医的渊源
 
  中医的经络怎么来的,《黄帝内经》叫“六律建阴阳诸经”,我们中国十二个音符叫十二律吕,六律叫阳,单数一三五七九十一,这六个音建了我们的经络。现在经络存在六律,可以看十二经络的时间巡行,这些都是为了表达天地的自然现象。要以这个为主,但不能落入这个东西。五行中,水克火,火就只能克金,就灭不了水吗?学了中医之后再看火跟水的东西,水要克火,有时火不被克反辱金。
  把一个坐标时空画出来就很清楚,那土一定居中,坐北朝南,圣人南面之道,古代谈圣人之道有两种,一个就是南面之术,另外一个就是音律之法,子曰面堵三年而不知律数,不足以为圣。堵就是现在去北京孔子庙看,进大厅有十六件悬钟,上下各八件,这个就叫堵。
 
  其实我们中国文字造字,都是从一些图腾比如二十八星宿里面建立它的形跟音。然后同大自然里面的一个共振,慢慢就变成最早期制作的乐器。言语的“言”叫大箫,所以人的“信”,人就是一根箫,律管。天的韵律就是一部历法,所以中国古代叫做历律制。我其实是尝试找到一个贯穿诸子百家的俱俱实实的载体,甚至用中医去印证所有的东西。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编钟没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我们中国是五声音节,七声音节。曾侯乙编钟出来之后,有65件钟,5个八度,和钢琴所差无几。1978年前我们都在错位的思维底下,原来商朝已经达到一个音乐的极致了,殷商的首都叫做朝歌,所以就牵涉到中国的阴阳怎么来。
 
  我们现在这么高科技,懂阴阳都很难,古人更难,所以绝不是去量原子电子,古人一定有很质朴思想可以一以贯之。为什么我们声音的“音”,要跟这个阴阳的“阴”要一样的发音其实有一套很纯粹生命相应的逻辑。阴就是音的行进状态,音平则阴,如果扬起来就是阳,从声音看就这么简单,因为人无法感受到阴阳。
  那声音的发展看丝弦的部分是,黄帝嫘祖制丝而产生丝弦,丝弦里面的音律法叫做三分损益,从两三千年前一直到近代三百年前基本上全世界都在这个旋律里变动。明朝朱载yu证明了十二平均律,之后被束之高阁。十二平均律,就是do re mi fa so la si do,这里面有分成十二个音符,要平均的模式,是人为的。可是大自然没有平均音律,所以我们在人为的音律里面打转,这个声音当然解决不了事。西方的音乐都在用十二平均率,所以我们现在听到的音乐的共振的逻辑,包括弹古琴都不懂三分损益率的调法,所以声音就感动不了人,就不能治病。
 
  用音律回归古人的思维逻辑
 
  古代一定有一套思维逻辑,这个定义其实化在中医的很多地方。“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没有一个人解对,都会用现代人的生活看待,古人怎么论“常”,要查字典《说文解字》《尔雅》《康熙字典》,字的传承还有一个音,要查声韵学的书,唐朝叫《唐韵》,宋朝叫《广韵》,佛教当时也出现类似的书叫《一切经音义》。常:日月曰常,佛家讲日月曰空,道家讲日月曰虚,所以依照日月起居就是常。“节”也不是节制,而是节气。
  上医治未病,未病是不会发生的病吗?不会发生的病,干吗治它,这是我只是一家之解,要知道时空的流传会产生那个病,所以时间的“时”跟“食”同一个发音,食物吃了治病,时间也能治你的病,食物吃错了生病,时间到了你也会生病,有时候你的病是时间解决的,不是医生,所以有时候你在等待一个时间。
 
  《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省略了一个言字,“皆”加一个言字旁就变成谐,就是共振,共振如果相和了,就变成和谐的谐,不和就变成邪气的邪,所以邪跟谐有连接。这些东西都是音符转换到我们人声,不同的形,发音一样。中国其实没有六书造字,六书造字是古代人提出来的,现在的训诂学家,如果还在讲六书造字,不要再听了,甲骨文发现以后,声律大家都认为中国没有六书造字,都是形声字。
 
  六书
 
  首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一以贯之,还原可能的历史真相
 
  度量衡就是由律定,而这个律是怎么定,一定是从大自然去观察来的,如果你是古人,你走在路上,走在山林之中,就会被这些声音吸引,得到有一种相应的逻辑。气侯就是天的一个共振,然后蝉声,鸟叫声,鸟是最接近人的,它可以发出复音,所以我们听到一个声音都是以耳齐其声,以身度律。声音怎么保存,一定要用一个东西把它再生,可是那时候也没有录音机,古人就慢慢发展出一种标准音高,叫做音律之本。
  “羊头山?黍定黄钟”一定是很质朴的一套学问,看似笨拙,但是保留每一个过程,必须要找每一个容器,用一个可以量化的东西去增减它的音高,跟大自然相和,虫声鸟叫声和,跟自己的声和,达到一种相应之法。用什么去填充这个容器?在大自然界找到可以量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三个东西,稻米、玉米跟小米,玉米被玛雅人拿去用了,所以它的历法没有中国的厉害,中国隋朝的叫做皇极历,所以邵雍就写了《皇极经世书》一书,但是一般世人是无法得知它。另外一个就是稻米,稻米有一个问题,在饥荒跟没有饥荒的时候,大小会不一样。但小米很奥妙,不管结穗多少,大小都一样。最后把小米一颗颗排列起来,这个就是长度,放在一起就是容量,称称重量这个就是衡。
  比如说鲁班定长度,鲁班尺是工匠最基础的度量衡的长度,这个长度叫吉,而那个长度叫凶,这一定有一套法则,鲁班以前叫公输班,墨子跟他是亦师亦友,《墨子》里面叫公输盘,盘子的盘,为什么叫公输盘,因为它是盘古反过来,叫古盘,“古”反切成两个字叫公书(取了古gu的声母g为公gong,韵母u为书shu),叫古盘,等于说盘古下凡带来时空的惊奇。
  还有扁鹊,你看汉代画像那么多,扁鹊都不是人,人首鸟身或者鸟首人身,没有画成人的。扁鹊行医图,文字描述的就是他的形态,发音不会变,这个鹊把人的苦难带走,就飞走了,它的形态是扁的,所以我们就叫他扁鹊。
 
  “鹊”这个字很奥妙,左边是昔右边是鸟,“昔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但现在有一些书把“昔”变成“古”,古代都叫昔,它的象形文字是上面一个“共”,是水的形态,水神叫共工,地下是一个日,是讲古代发生的事情,太阳被淹在水面下了,也就是当洪水发生的时候,那时候才会伏羲的传说。
 
  扁鹊是黄帝的医官,叫扁鹊医师,战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人,叫秦越人,我们称他为扁鹊,他做了《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为什么叫秦越人?书上有两个讲法,一个是姓秦名越人,另外一个就是说因为他是往来秦越之地的人。但都不对,那是一个声音,反切音,鹊que(取秦的声母q,越的韵母ue),就是鹊人。所以只要医术好,他就是一个代表,而且它是从天上扁的东西化成的人,所以他写了书,第一个扁鹊可能是来自智能文明,之后还有另外一个扁鹊,在西汉的时候,叫淳于意,读音也是鹊。
  《皇帝内经》最多字是什么,是“阴阳”,三千五百多字,所以不懂阴阳就看不懂,诸子百家都谈阴阳,还有一家阴阳家,可是《易经》却没有阴阳。我们现在看的《易经》有三个,第一个是周文王做卦辞周公做爻辞的,一卦一卦去解的,也是从音律来的,乾坤二卦就是黄钟,黄钟九寸,林钟六寸。《易经》里连一个“阳”字都没有,只有一个“阴”字,在中孚卦六二,叫鹤鸣在阴。你不觉得奇怪吗,没有一部诸子百家的书不谈阴阳,偏偏《易经》没有,可见它是经过人为的变动,把很多东西拿掉或转换掉了。之后秦王灭了六朝,因为秦朝也是商朝的后裔,商人叫殷人,信奉鸟,鸟中之王是鹰,然后鸟类统称叫禽类,所以秦(禽)朝就是殷(鹰)朝的后裔,所以他一定要灭周朝,因为祖先是被周灭掉的。
 
  史书记载,秦始皇因为《周易》、《易经》是卜筮之书,就留下来。秦王这么年轻就灭了六国,,那个脑力绝对胜过我们的想象,他死的早而已,他留下这个东西一定有他的安排,他知道这已经是一部伪经了,他在控制历代知识分子,人们在这里面打转,玩得好高兴,就像《楚门的世界》。到西汉的时候又有一个很厉害,叫京房,用音律解易,当下没有人看得懂。宋代邵子也是音律去解,不谈卦和爻,就是谈《易经》,这种东西其实是有它时空的牵引。
 
  赖一诚老师寄语:
 
  “我们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看世界了”
 
  这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相对论”的时候讲了一句话,多么令人省思啊!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看中华文化与中医了!
 
  《后汉书·历律志》:「音不可书以晓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
 
  《律学新说》云:「数为死物,一定而不易;音乃活法,圆转而无穷。音数二者,不可以一例论之。」
 
  律数来自于率,天命为性,率性为道,物性源于率,为天所赋予,草木之乐(率)而成药,此药性含律数,乐律学古称圣学,「圣」字为口耳之王,一出一入,一唱一和,中医乃活法,其根源就在此中国古音律。
 
  在中华大地上,诸子百家的每部经典,皆论音律,没有音律就构成不了文化,没有音律也成就不了中医,以音律思维论医,在几千年前的中华先贤已经开始。
 
  入宝山岂能空手而回,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中华文化时代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剧本才正准备开始!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