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学亮 张立川 通讯员 王士国)民生周刊电,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基础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如何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实现全面振兴。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走自己的路
首先,中国乡村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不能盲目照搬别国模式,需要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美国的模式不能照搬,欧洲的模式不能照搬,日本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因为中国乡村的要素结构、中国的城市和工业发展水平、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都不同于其他国家。其次,从中国国情出发,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应主要是解决好社会的稳定问题。发展靠城市,稳定靠乡村。未来中国乡村,应为中国社会提供坚实稳定基础。再次,要认识到乡村振兴面临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乡村振兴只能是在乡村原有基础上的振兴,未来要实现乡村跟城市一样的发展水平,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唱好三部曲
目前,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一是村民居住散乱无序,脏、乱、差较严重;二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农产品市场风险高,价格波动大;四是农产品品质较差,亟须大力提高;五是农村社会管理成本大;六是农村一些自发形成的农民合作组织规范性差,挂牌居多,带动作用有限;七是贫困户精准识别难;八是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如何解决好这八大问题,需要推进乡村社会全面改革,需要唱好三部曲。
第一部曲:整村。
整村,主要是整合村庄,核心是实现集中居住,实现农民生活社区化。整村的好处有:一是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进一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将来可以大大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化效应;三是可以大大降低农村社会的管理成本,有利于实现有效治理;四是可以释放更多土地;五是有利于保护环境。如何整村,一是小村并大村;二是散居的要集中居住;三是贫困地区要重点推进并村;四是一定要做好科学规划;五是要稳妥推进,不能急躁;六是政府要进行强力动员。
第二部曲:建场。
建场,就是建设一批集体农场,核心是要实现农民生产的合作化。为什么要建设集体农场?因为从中国的要素结构和城市发展水平看,中国的农村合作应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较为合适,而单纯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都不应成为主流形式。
其中,集体农场的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对应土地集体所有制,国家应实行两种户籍制度(此户籍制度不同于过去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体现职业区别,而且主要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无身份意义):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另外,应容许农民在两种户籍中自由选择,不应人为限制。但同时规定,凡选择城市户籍的农民,应自动丧失与土地有关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权等。来自土地的收益(除属于国家的以外),应归属真正耕种土地的人,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另外,通过这样设置一个经济壁垒,也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到城市的盲目流动。
再有,集体农场的主要管理者,包括书记和场长,应为国家派出(具体应是上面选拔任命,但集体农场职工对不称职管理者有投票罢免权。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管理自治、德治、法治的有机统一),其工资由国家统一支付,而农场其余人员工资根据农场效益核算发放。
集体农场建成以后,国家所有对农村和农业的补助,可统一归农场管理。
集体农场可根据需要,设幼儿园和小学,规模较大农场,也可考虑设中学。
集体农场职工来源:现有本村农民自愿加入,招募农业大学生加入,可分流乡镇部分干部带部分工资(部分工资根据农场效益发放)转入农场工作。
集体农场可考虑实行政社合一制度。村委会集体并入集体农场。同时,村委会集体变为集体农场监督组织,对集体农场领导班子享有监督权。
另外,集体农场一定要加强科学管理。农场内部具体生产过程,也可以搞生产承包制(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但不能完全放任农户自由经营,一定要“统”与“分”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好“统”的作用,也要发挥好“分”的积极性。
如何建设集体农场,一是要科学论证,要请技术专家论证,要根据本地气候土地等资源条件,选择最优的农场产业;二是要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三是基层组织要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部曲:改制。
改制的核心是实现农业的半计划半市场管理体制。这里既要改变过去对农业完全计划管理的弊端,但也要防止市场对农业的伤害。要发挥好计划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农业管理体制应实行半计划半市场体制。
所谓半计划半市场管理体制,就是国家先对农产品进行统一需求预测(国家肯定要比一家一户对农产品的需求预测更准确,因为有大数据的优势。另外,农产品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后在需求预测基础上,根据各地比较优势,将生产任务指标具体分配到各地集体农场。同时,对生产指标以内的农产品,国家统一从集体农场收购;国家对统一收购的农产品,按计划手段派销到城市各单位消费;国家按计划价格从各单位收入或职工工资中扣除有关费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一是通过国家建立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直接产品联系通道,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二是有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三是有利于降低城市居民的消费成本;四是有利于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督;五是有利于农产品的价格稳定。同时,国家在对农业加强计划管理的同时,还要发挥市场的优势,集体农场计划指标以外的部分产品,可进入市场流通,其收益也归集体农场统一支配。
如何改好制,需要中央各部委各部门发挥好协调作用,需要城市的积极配合。
要唱好三部曲,为稳妥起见,不妨先试点推进,可优先考虑从贫困地区试点推进。
要实现三大关系的质量提升
首先,要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互生。从生产看,需要着力实现乡村生产方式的生态化。乡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应围绕生态化展开,尤其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消费看,需要着力建设乡村社会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体系。节俭是消费文明的高贵品格。
其次,要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质量,实现乡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互助。要大力加强乡村社会的道德建设。要着力改造乡村社会旧习俗。对一些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要坚决予以取缔。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
再次,要进一步提升乡村与城市关系的质量,实现乡村和城市关系的和谐互养。城乡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中的重大关系。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思路。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笔者认为,最终目的应是实现城市和乡村形成和谐互养关系。
另外,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国家还需要大力激活城市内生动力,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城市的创新问题。城市发展,既要重视制度的创新,尤其要注重制度的公平建设,还要高度重视技术的创新,形成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机制。
党的领导是关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振兴和数字振兴。要抓好关键少数,以关键少数带动好绝大多数。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干部的业绩考核监督制度。要对乡村振兴中的各种腐败行为严惩不贷,决不能心慈手软。要造就一支真正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