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凌大全 通讯员 王士国 陈帮有摄影金欢容) 从央视《记住乡愁》栏目初步了解长篇小说《芙蓉外史》作者陈晓江。今天,在浙江永嘉楠溪江芙蓉书院见到正在弹琴作画的他:一曲十级难度的《胡笳十八拍》古琴曲引来游人热烈的掌声;在一面大墙上现场挥洒作画,墨韵十足,气势磅礴,游人叹为观止。
1962年陈晓江出生于楠溪江芙蓉村振亨堂。浓烈的瓯越古老文化、永嘉文脉的熏陶及耕读传家的影响,使得他从小酷爱文学。文革后参加高考,因作文写得太怪异不得分而名落孙山。改革开放后,他的身心都得了充分的解放,除一以贯之地钟爱文学外,他还以四海为家,以“百业”为生,先后开过照相馆,搞过建筑,当过公司办公室秘书,到川陕一带养过蜂,办过汽车修理厂,开过图片社,北漂到京都经商学过字画和古琴。他有极强的记忆力,许多名著里的段落和名句,都能背诵,3岁以后身边发生的事以及听来的故事都记忆犹新。原先,老人们在耳边唠叨,陈晓江没引起重视,他们陆续离世后才有了使命感,打算用50万字做些记录,但开始写作后就信息爆炸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一写写成175万字。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笔耕不辍,历时10余年,增删数次最后定稿为150万字长篇小说《芙蓉外史》,2008年终于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6部,即《追源记》《寻金记》《归宗记》《荒年记》《争斗记》《还乡记》。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农民日报、文学报、温州日报、温州晚报等多家报刊先后发表了评介文章。人民日报署名文章《陈晓江——乡村历史的记录者》认为:“小说几乎可以说是集楠溪山乡风俗民情、方言土语之大成……小说堪称浙南乡村60年来发展变化的百科全书。”
民族自信源自文化自信,乡村历史就是世界历史。《芙蓉外史》立足芙蓉村,折射全世界:陆秀夫崖山负帝投海之后,芙蓉村七百八十壮士跳崖殉国,大宋王朝的旗帜才算真正倒下;芙蓉村开民国合作事业先河,陈岩松写下《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并供职内政部乃至联合国;芙蓉村文人多、坐牢的也多,社会的敏感神常被牵动。
春秋汉人,刚正不阿,大义凛然;衣冠南渡,中原礼乐耕读文化在南方扎根,楠溪芙蓉里则是一个缩影。可是,一个清新刚健、浩气冲霄的伟大民族,自宋末至今仅几百年就变得如此变态龌龊,猥琐不堪,自相残害,道德沦丧,屡屡突破底线,为人类历史写下最丑恶的一页,难以掩盖翻越,这是为什么?一枚黄金印,时隐时现,似真似假,贯穿到底而见人性大暴露。英雄沦为乞丐,生不如死;新生代又执迷不悟,浮躁叛逆,自私苦毒……所幸部分血性志士奋起抗争,成为传递文明正义的不灭火种。《芙蓉外史》系统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民国初年到文革结束芙蓉村在饥饿中煎熬六十余年的苦难历程,主题是回家——也是心灵回归,历史价值回归,优秀文化回归,仁义礼智信回归——长时间的黑暗之后,一个世界现代文明溶入传统文化而得以完善丰富,重塑中华民族灵魂的希望在人们心中重新燃起。
《芙蓉外史》出版后十年来陈晓江又作了较大修改增删,用繁体字竖排章回体,并经过被誉为“中国第一字痴”“《辞海》纠错第一人”的李延良先生多次核对,旨在留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底线。2016年底,曾镇南、忽培元、汪守德、董学文、张胜友、韩小蕙、王宗仁、曾凡华、刘恒志、金掉、陈惠方等20多位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在芙蓉书院举行陈晓江长篇小说《芙蓉外史》研讨会,对这部出自草根之手的鸿篇巨著,进行了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把脉会诊,纷纷发表了真知灼见。
汪守德说,《芙蓉外史》很有意思。陈晓江是乡村文人、能人、达人、聪明人。他干了一件大事,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它基本上是一部写实的作品,是来自乡土的传奇。他写这部书的时候可能借鉴了古代小说的写法,这是有价值的。它传递的信息比较平实、真实、扎实,因此会留得更久。陈惠方说:我反复拜读、学习、领悟和揣磨了陈晓江150万字的鸿篇巨著后,从作品中浓墨重彩的描写所展现的自战火纷飞的离乱岁月,至共和国成立后“文革”结束的激情燃烧的红色年代,这漫漫60年的历史嬗变中,看到芙蓉古村人民经历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十分悲壮的事迹。它是一部生动逼真地揭示浙南山乡变迁本相的泣血之作!曾镇南说目前小说主流在北方,像《芙蓉外史》这样有南方乡土气息、厚实而没有一句空话的长篇巨著十分难得。我认为它不亚于我刚评过的《生命册》(上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董学文说,《芙蓉外史》是有温度有感情的作品,它是楠溪风俗画,风情史,方言库,感觉是一面文化墙。张胜友说,可以感知到,《芙蓉外史》是一束炫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光亮。韩小蕙说,总的来说就是奇村、奇人、奇书三奇。陈晓江古典文学底子是非常好的。这部书的调子应该是阳刚的,有悲壮的场面,往上推有中华民族忠贞不贰的精神,但又有特别阴柔的部分,比如对一些女性的描写。曾凡华说,陈晓江的琴棋书画本身他自己都很通融的,是汇通的,那么他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他有他的诗性考虑。刘恒志认为《芙蓉外史》传神尽相,读《芙蓉外史》让我想起另一部巨著《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陈忠实走了,陈晓江来了。《芙蓉外史》将与《白鹿原》等优秀作品在当代文学的长廊中同在。会议结束前,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发来贺电:芙蓉一书经多年精心打磨,是一部大体量、大跨度、大结构的长篇小说,它善于汲取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精神和叙事技巧,多年前曾镇南先生的评论我非常赞同。
这次会议后,陈晓江通过正式拜师仪式,成为字痴李延良和普通话语音专家、音乐家金掉先生的衣钵传人。
现在的芙蓉书院有陈晓江的两间工作室,一间是辞海勘正工作室,另一间摆着一排大容量保险箱,收藏金掉先生赠送的一百多件民族乐器及珍贵资料。陈晓江经过多年努力,收藏了3000多块来自老家具、房屋的精美木雕,内容包括民俗、吉庆、戏曲三大类。
芙蓉古村在陈晓江的多年努力下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年前,有人为搞政绩,盲目开辟展馆,对古村造成伤害,陈晓江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最后摊牌:芙蓉书院是底线,不准动。想不到不久为搜集整理千年古村资料,陈晓江不要工资进驻芙蓉书院,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乡村文化底线留守者。
二十年前,有许多人说陈晓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挣钱,可是为《芙蓉外史》他放弃了许多挣钱的机会。他退居到芙蓉书院感慨颇多,说自己阴差阳错,最后成为一个没保险二没工资的白身人,靠卖书卖画艰难度日,真是一场梦。他说在这里弹琴找到当年从墙里传出来如诉如泣的声音,按古人二指执笔法在黄庭坚草书基础上创造蛇书,并以家传木雕技法木板刻字,感觉很充实。总之,坚持留守书院是因为在这里很安心,心安之处是吾乡。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