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健康 » 正文

儿时的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31  浏览次数:2908
核心提示:记性有点差,忘性特别大,出门忘带钥匙,常把自己锁在外面。正做着的事,一会儿又不知要做什么。看来这拿着筷子找碗的时候就要来到,不亦悲乎?但不知怎么又常常想起半个世纪前的儿歌,想着那时候小伙伴们叫着,唱着
    
记性有点差,忘性特别大,出门忘带钥匙,常把自己锁在外面。正做着的事,一会儿又不知要做什么。看来这拿着筷子找碗的时候就要来到,不亦悲乎?但不知怎么又常常想起半个世纪前的儿歌,想着那时候小伙伴们叫着,唱着,在一起疯玩的情景,不由得就想发笑。这些年有不少儿时的伙伴已经作古,但他们儿时的音容笑貌在脑海里倒是越来越清晰,免不了要生出几多的感概!
    儿时的歌不知是何人所作,也不知是何人所教,一唱起来,几乎一夜之间小伢们都会了。现在品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哩语,真实地记载着儿时的情趣,也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
    九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鄂东乡下,乡下的小孩唱的儿歌多带有乡下的色彩,其中有知识性的,如:
     人在桥上走 ,    水在桥下流。
     山上出玛古(石头的意思),沟里有泥鳅。
     黄豆晒成酱,     芝麻磨成油。
     尼姑无辫子 ,    和尚剃光头。
也有像乡村风情画一样的儿歌,如:
大月亮,细月亮,  哥哥在月亮里当篾匠。
嫂子在屋里纳鞋底,婆婆在厨房里蒸糯米。
狗子闻到糯米香,  扯了婆婆的大裤裆。
左一连、右一连 , 一连连了个毛屎弦。
左一缝、右一缝,  一缝缝了个大窟窿。
左一补、右一补,  一补补了个花屁股。
……
那个年代农村里医药卫生条件极差,一分钱一支的眼药水也没有人买来用的。什么“红眼病”啊,瘌痢头啊(头癣)多的是,儿歌是这样唱的——
     唱红眼病:
     眨粑眼,    红通通。
     又怕太阳又怕风,又怕苍蝇扣窟窿。
     唱瘌痢头:    
瘌痢瘌成了瓢,   抱着花树摇。
心想花儿戴 ,    头上没得毛
后来我去了武汉,那个时候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高,这在儿歌里也是有反映的,如:
       一个伢的妈,真拉垮,洗脚的水,
塌粑粑  ,   围桶盖子敬菩萨
围桶就是马桶,过去大街小巷公厕极少。家家户户都有围桶的。女人们在这上有优先权,可以在屋里坐马桶。男人们则不行,随地大小便是司空见惯的事儿。那些职业倒马桶的人,称之为“下河”。但穷人家住房狭窄,有的家里连打个转身都难,请了个菩萨也没有地方放,就放在围桶盖上,这确实有点滑稽。
有的儿歌就直接反应了这种生活,如:
    一个伢的妈, 真是尖(小气的意思)
    一块腐乳咽三天, 伢呀伢,细点咽
    一块腐乳一分钱……
一块腐乳咽三天有点夸张,但我常常是一块腐乳咽一天的。有时买上三分钱的豆辫酱可以吃两天。哥哥在打工处集体用餐,只能用一根筷子沾着吃。吃炒黄豆一次只能夹一粒,一下没夹住不能在碗里紧夹。我用两根筷子沾着吃,比他强多了。
    有的儿歌反应了当时的民俗,如: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子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
我要回去包茶叶,    茶也香,酒也香
一顶桥子摆过江,    江那边,放大炮
江这边放小炮 ,     张家的姑娘好热闹
……
这个儿歌有点长,后面的记不清了,好多的儿歌武昌和汉口唱的都不一样,各个地区更是不一样,但无不留有时代的痕迹,不知有没有人收集整理?
    现在的伢们似乎没有群起唱哩歌的现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题目当然要留待民俗专家去研究。不过笔者认为,有好多刻意为儿童写的歌,儿童倒并不喜欢。记得文革时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唱“红小兵,要孔……”真是莫名其妙,那么小懂什么批孔呢!伢们不喜欢自然就唱不起来。就是大人也是喜欢通俗易懂,有趣味的民歌,只有这样才唱得开。少年时候读过一首民歌:
     青山绿水一道沟,   一股清泉往下流
     什么东西掉下来,   猛抬头
     大红苹果落在嘴里头!
    这首民歌到现在还没有忘记,而那些因为历史的原因下苦功死记硬背的一些所谓的诗歌,早忘得一干二净了。 
2008年4月29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