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搜寻,反复对比,最后终于到手了。为了和它搭配得更加得体协调,我还特意又买了一双鞋。记得把它们带回家的那一天,心里非常开心。可好像满足也就止步于那一天了,后来我穿它们的时间很少很少。如果不是整理衣物,我甚至都想不起来我还曾经买过这样一件衣服。
现在看到它们静静地一整个冬天都躺在那里动都没动,心里不免有些荒凉。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又有几件呢?我常常在想:我们拥有的越多,就一定会越幸福吗?回过头看,我们经常穿的衣服也就那么几件,最中意的菜肴也就那么几道,可是我们买回家越来越多的东西都算不上至爱,也谈不上有多幸福。
那我们为什么还会不停地购买,想从中得到乐趣呢?后来,看到了一项心理学研究,似乎能给我们一些答案和启示:哈佛大学曾在一项关于幸福的来源以及影响幸福有哪些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幸福的持久度=基因(50%)+外部环境(10%)+自我控制(40%),即公式:H=S+C+V。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围,即基因;C是你的生活环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首先,幸福的一半是由基因决定的,这表明我们的脑海中可能有一个遗传而来的掌舵小人,它使我们感到幸福或不幸福,这是基因的力量。
或许悲观的人会说,“一半都由基因决定了,还需要努力什么呢!”但是乐观的人会看到,“还有一半是由环境等因素决定的。”然而“外部环境”因素是大多数会想歪的地方,因为我们往往会把“外部环境”和“自我控制”这两部分想反了。一份研究要求大家预测一下:未来什么情况下,你觉得会变得更加幸福,收集到的很多答案都跟外部环境有关,比如:副教授说“我评上教授了”;处级干部说“我升级了”;住小房子的人说“我换大房子了”;炒股的人说:“股票涨了”……
研究者们发现,大多数人报出来的因素都在于外部环境,他们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外部环境的改变。研究结果发现:当外部环境改变了,人的确可以变得更加幸福,但是只能提高10%,原因在于幸福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它很容易出现一个现象,叫“适应”。当从小房子换到大房子,刚开始时会很开心,可是三个月后,你可能就被打回原形了,打回到你基因决定的那条线上去了。
真正能让我们幸福的,是“自我控制”,也就是你自己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你自己控制的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感知这个世界,这部分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40%。那种被打回原形的“适应”现象就是一种短暂的幸福感,它只是一时满足,很难持久。
日本作家本田直之曾写过一本《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的书 ,书中就提到:“当今社会,通过物质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从物质中获得幸福感,是难以持续的,无论是“买了块名贵的手表”,还是“买了辆很贵的豪车”,人在下单购物的那一刻,确实能获得强烈的满足。但这样的满足感很难长久地持续下去,在猎物到手之后,每天还会为此喜上眉梢的人并不会太多。
就如我买衣柜底层那几件大衣时的感受一样,刚买到手的欣喜若狂才到第二天,就好像什么都没买似的,那种愉悦感真的是太短暂了。按理来说,折腾了这么久,耗费了那么多精力才买到手的东西,应该非常高兴才是。但结果,好像也并没有。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就曾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一个人把许多精力给了物质,就没有闲心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
我很赞同这句话。把焦点关注到一些杂乱的物质上,我们的心灵就会荒芜。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则高赞帖子:
台湾作家舒国治,至今租房,家里甚至没有冷气和电视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颇为寒酸,但却是舒国治幸福生活的基础,他白天在高档酒店里和朋友喝着昂贵的葡萄酒,晚上在干净的房间里美美地入睡,没有多余的东西打扰,走路、吃饭、喝茶,实在惬意,把自己从外物中解放出来,于是培养了风硕的内心,他的这种生活理念,却成了台湾文艺青年争相效仿的时尚。
人们为什么向往这种简单的生活?我想应该就是,它带给人们内心深处的满足感,比拥有更多的物质还要多。现在的人们,拼命工作、挣钱、挣了钱买更多的物品,物品小了、旧了要换更大的、更新的,又驱动着人们更长时间加班加点的工作。弄得人们身体疲惫、精神匮乏,那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呢?
曾在央视看到一段黄渤的采访,他说每年他最多只接三部戏,如果超过三部就太恐怖了。主持人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黄渤说:
我们首先得是个正常的人,不能是工作的机器,要不然就会脱离生活,一个好的演员要对老百姓有零距离的认知度,要真实,不能变成机场、酒店这样繁忙,对于每部戏,只要认认真真、低头琢磨,把它演好了,老天就不会亏待你。
他选择在40岁这一年,推掉了所有的片约,重新有了一个新身份,尝试做导演,就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表演以及演员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他在2018年狗年春晚上所演唱的歌曲《最好的舞台》,就是他自己导演的电影的主题曲,预计将在2018年暑假上映。
无疑,黄渤减少了片约,接的戏少了,但是他的内心是丰盈的,是快乐的。松浦弥太郎,被称为“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在他创办的公司里,他要求员工每天早上九点上班,下午五点半必须准时下班,周末也决不允许加班。
多出来的时间,要用来陪孩子,和朋友看电影,或是在家做饭。而他对于生活,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并有着自己的“一百个基本”,他坚持一周买一次花,两周剪一次头发,一年四个季节里,有四次不可错过的享受当季美食的机会。
他珍惜、享受、体味独处的时间。平日在家中,他会用心地做食物,哪怕泡一杯燕麦片,煎一支荷包蛋,都值得被郑重其事地对待。他也会费些心思地购置一些小物件,摆在家中,享受着亲手创造的生活美感所带来的喜悦。这样的日子,无疑是最幸福的。独处的世界多用心,精神世界就有多丰富。
曾看过乔小刀的一本《好的生活没那么贵》的书,里面被作者乔小刀的生活方式所深深折服。这个从北漂电焊工到知名设计师;从一个地下室的破烂搜集家到创意市集上最受欢迎的创意家;
从一个连谱都不识的门外汉到占据唱片排行榜前10名的民谣歌手;从一个用最低成本搭建“微薄之言”的创办者到分享各种创意实践知识平台的提供者;活得是那么丰富、那么精彩。
他竟然用:10000元出版一张唱片;5000元装修200平方米的店;35元邀请10人吃饭。看着书里他自己亲手制作的工艺品、亲手做的饭菜、亲手装修的小店的一张张图片,真的是让人感觉到好的生活并不需要多少钱,而是看你有多用心。
他说无论创业还是计划要做一件事,经济成本往往是你最大的障碍,怎样才能降低成本、节约时间、节约人力?只有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身边的素材,找到离你最近、最可行的方法,或组合或执行,在逐步实践的过程中,梦想才会逐步掌握在手里。它提供了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带人们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好的生活,也不一定需要很多钱。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