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地质构造与自然矿藏等较为稳定的固体物质,是构成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三要素中的非地带性成分,也是其它要素所依存而赖以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
1、地貌与构造的主要特征
地表的组成物质是岩石,地形又称为地貌,是地表组成物质受到地球内营力和地表外营力相互作用而长期发育的历史产物。但大的地貌单元如山系、高原和盆地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等内营力所形成,称为构造地貌;而较小的地貌单元如冲积平原、三角洲及喀斯特峰林等,大都是由外营力作用而形成的,它能形成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
营力就是作用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内营力是由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所引起,它使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断裂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以及重力作用。内营力十分巨大,对地貌的影响也最为持久和重要,世界上的巨型和大型地貌主要是由内营力所造成的。外营力主要是由太阳能所引起,它造成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洋作用、生物作用等。这些作用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和迅速,产生的地貌则以中小型为多,而且有时还都叠加在巨型或大型地貌之上。由于外营力明显地受气候带的影响,地貌也就具有地带性,如湿润热带地貌,它是以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喀斯特作用和热带海洋生物作用等最为显著。
此外,在地貌的形成过程中,人类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作用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例如劈山开路、建造机场、围海造陆、开凿运河、修筑堤坝、建造城镇等。为了经济建设和军事需要,建造新地貌,改造原地貌已是常有之事。
中国的地貌及构造有如下特征: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
青藏高原为最高一级台阶,中部和北部山地、高原与盆地为第二级台阶,东部丘陵、平原为第三级台阶。
(2)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
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65%,丘陵地占12%,平地只占23%。中国地处东亚,濒临太平洋板块的构造特点,可将中国山脉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华夏系、西域系及各种扭动型等五种类型的构造体系。
① 东西向山脉。主要有西部唐努山脉,东部肯特山脉,阴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等五条纬向构造带。
② 南北向山脉。主要有北部的贺兰山和陇山(六盘山),中部的龙门山和哀牢山,南部的横断山脉等三条经向构造带。它也是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天然分界线。
③ 华夏系(北东向)山脉。这是大致平行于中国大陆边缘的构造山脉与陆缘凹地。主要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吕梁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与千山山脉、沿海丘陵地带,以及西部的龙门山、阿尔金山和念青唐古拉山。
④ 西域系(北西向至北西西向)山脉。有西部的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界山和东部的大别山、大巴山等。
⑤ 各种扭动型山脉。主要有山字型、多字型及喜马拉雅山等大陆边缘弧等构造系。
(3)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4)中国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五种类型。
一般陆地表面的地貌可分为平地与山地两大基本类型。平地又有低平原、高平原及高原之分;山地又可分低山(1000m< h<2000m,比高即相对高度Δh<1000m),中山(2000m<h<3000m,Δh≥1000m)、高山(h>3000m,Δh>1000m)及最高山(h>5000m,Δh>1000m)四类。
① 平原。平原为起伏极小、海拔较低的广大平地。相对高度在30m以下,海拔高度h在200m以内为低平原,而h在200~500m间则为高平原。平原有冲积平原、湖成平原、侵蚀平原等。如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② 高原。高原为海拔较高而起伏较小的大片平地。高原一般海拔在500m以上,比高在200m以内。如比高在500m左右,而且有山脉分布的高地,则可称为山原。如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而青藏高原则为世界最宏伟的山原。
③ 丘陵。丘陵为山体较小、高度较低的山地。丘陵的海拔在1000m以下,比高在200m以下。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和川中丘陵等。
④ 山地。山地为地势较高、海拔在1000m以上、比高在200m以上的地表上升区。如昆仑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等。
⑤ 盆地。盆地为山地与平地综合组成的周围高起、中间低平的一种地貌类型,与海拔高度无关。如两湖盆地(h=100m)、四川盆地(h=500m)、柴达木盆地(h=3000m)、塔里木盆地(h=1000m)、吐鲁番盆地(h=-154m)等。此外,还有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河谷盆地、冰川盆地、风蚀盆地等较小的盆地。
2、特殊地貌
除了上述五种主要地貌类型外,中国还有海岸和岛屿地貌、火山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和红层地貌、沙漠和戈壁地貌、冰川和冰缘地貌等六种特殊地貌。
(1)海岸和岛屿地貌
主要有平原海岸(沙岸)地貌、山地海岸(岩岸)地貌和生物海岸(珊瑚礁海岸与红树林海岸)地貌。
岛屿地貌可分为基岩岛(台湾岛和海南岛)地貌、冲积岛(崇明岛等)地貌和珊瑚岛(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群岛)地貌。
中国陆地海岸长1.8万km,加上岛屿的海岸,共长3.2万km。海岸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是波浪、潮汐和沿岸流,此外,还受到风力作用、河流作用、生物作用、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及地质构造影响海岸的侵蚀和形态等。
(2)火山地貌
中国已发现的火山总数约660座。各火山锥体大多在海拔1000m以下。比高多在100m左右。大多数是死火山,少数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区(1951年于田县南山喷发)和台湾,其次是东北地区。从火山口及其附近流出热水常成温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约有温泉1900多处,遍布全国各地,为世界温泉最多的国家之一。西南地区只有腾冲火山群,约40座火山,呈北东走向,分布于腾冲县城周围。以城北的打鹰山最为著名,海拔2595m,比高645m,这样巍峨雄伟的火山峰在全国实属罕见,附近多温泉,以黑龙潭及热水潭等最为著名,水温达105℃,多属硫磺矿泉水。
(3)岩溶地貌
中国以华南和西南地区,尤以滇黔桂三省的岩溶地貌最为典型。昆明的石林、桂林的溶洞、南宁的伊岭岩溶洞、贵州安顺的龙宫、黄果树的天星洞等均为石灰岩地形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又称为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和沉淀作用,其次是机械的崩塌、侵蚀及堆积作用形成的。
(4)黄土和红层地貌
中国北部干旱沙漠地区的南缘,为一种风积粉沙质黄土层,经过流水的侵蚀,发育成为千沟万壑,类似于喀斯特地貌而著名于世的黄土地貌。而在中国南方尤以粤北丹霞山一带,由方山地形经过切割成峰(如武夷山玉女峰)、柱、石等各种较小的岩体,组成红岩峥嵘、碧水掩映的瑰丽景观的红层地貌。
(5)沙漠和戈壁地貌
这种地貌是干旱气候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分布比较广泛的国家之一。包括沙漠、戈壁和多种风蚀地貌在内的沙漠,广泛分布在中国北部地区,包括西北、内蒙古和东北部的广大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总面积达130.8万km2,约占全国士地面积的13.6%。中国的沙漠90%集中于贺兰山、乌鞘岭以西西北内陆干旱区,主要有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及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柴达木盆地沙漠。
其余10% 的沙漠主要散布在内蒙古和松辽平原西部的半干旱草原地区,由西向东为: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小腾格里沙漠、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等。
(6)冰川和冰缘地貌
中国是世界中低纬度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国家。西部现代冰川总面积为5.65万km2,北起阿尔泰山,南到云南的玉龙雪山,东自川西松潘的雪宝顶,西至帕米尔,都有现代冰川分布。高山冰川是中国和亚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如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及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都源出于现代冰川。
冰川、冰缘地貌和冻土都是气候寒冷环境的产物。冰缘地貌的形成,最本质的是地表冻结和融化的过程。多年冻土区的上部活动层是冰缘地貌产生的主要场所。中国冰缘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及青藏高原地区。
3、地貌与构造分区
1965年根据形态成因、区域性、大地构造和综合指标四项原则来划分的中国地貌区划包括:东北低地,东北~东部山地与山东低山丘陵,兴安岭山地与台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山地与高原,阿尔泰山地,准噶尔平原与山地,天山山地,塔里木阿拉善平原,祁连山与阿尔金山山地,柴达木卡不卡平原与山地,秦岭淮阳中山与低山,华东平原、华东低山与丘陵,鄂西黔中滇东中山高原与山原,四川盆地,青藏山原,昆仑山与横断山系,喜马拉雅极高山,台湾平原与山地等共18个一级区划。
中国的大地构造分区与矿产资源,主要分为地台区的华北台块、华南台块、东北台块、阿拉善台块、北山块断带、塔里木台块、柴达木台块、阿尔金山台块、准噶尔台块、西藏台块、横断山块断带等共11个一级单位和中国地槽区。地槽区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如新生代的地槽区分布在台湾和喜马拉雅山褶皱带内。地槽区的主要矿产资源为铬钛、铜、铀、钨、锡、铋、铅、锌、镍等。地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为煤、石油、铁、铜、钨、锰、铅锌、金钢石、砂金矿、钼、铬、镍、石墨、白云石、菱镁矿、铝土、磷、油页岩、储油气层、天然煤气、盐场、钾盐、石棉矿床、砷汞矿带及汞锑矿带等。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