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谁被后人尊称为“哈佛三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09  浏览次数:60933
核心提示:  陈寅恪、汤用彤、吴宓哈佛三杰的青春岁月  1919年前后,哈佛有3位著名的中国留学生,3人都才学过人,彼此关系很好,被后人尊称为哈佛三杰,这3人是陈寅恪、汤用彤、吴宓。  说到哈佛三杰,得先说一个人,这就
   陈寅恪、汤用彤、吴宓哈佛三杰的青春岁月
 
  1919年前后,哈佛有3位著名的中国留学生,3人都才学过人,彼此关系很好,被后人尊称为“哈佛三杰”,这3人是陈寅恪、汤用彤、吴宓。
 
  说到哈佛三杰,得先说一个人,这就是梅光迪。梅光迪是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后到哈佛,专攻文学,是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的第1个中国弟子。
 
  1918年9月,在梅光迪劝说鼓动下,吴宓由弗吉尼亚大学转入哈佛,也师从白璧德。1919年年初,吴宓动员汤用彤转入哈佛,在梅光迪和吴宓推荐下,也成为白璧德得弟子。此时,陈寅恪由欧洲来美,吴宓经俞大维介绍,认识了陈寅恪。和其他两杰不同,陈寅恪没有拜在白璧德门下。因为梅光迪在哈佛穿针引线,所以后人认为他是三杰之一,实际上,梅光迪1919年10月便学成归国,赴南开任教,他与陈寅恪、汤用彤、吴宓的同学时间不长。
 
  三杰之间,彼此相当敬服,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吴宓认为汤用彤有风度,有海量,内蕴深厚。对陈寅恪,吴宓一见即衷心佩服,认为陈寅恪学识远远超过自己,实际上算是他的老师。吴宓一生都十分推崇陈寅恪,认为合中西各种学问统而论之,陈寅恪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
 
  1919年8月18日《吴宓日记》记载:“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两君读书多,而购书亦多。到此不及半载,而新购之书籍,已充橱盈笥,得数百卷。陈君及梅君,皆屡劝宓购书。”日记中提到的陈君和梅君,就是陈寅恪和梅光迪。
 
  三杰常常在哈佛的查里斯河畔散步聊天,这是他们在国外留学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吴宓在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每晚饭后,散步河畔。桥上电灯罗列,灿若明星,水光荡漾,浮艇往来……而岸上汽车络绎,首尾衔接,如游龙蜿蜒,景至可乐。”
谁被后人尊称为“哈佛三杰”?
  当年,中国人能到哈佛念书的,都不是籍籍无名之辈,而在美国顶尖学府里依旧光芒耀眼,三人的优秀可想而知。
 
  三人在哈佛潜心向学,并不热衷于参加中国学生们的种种社交活动,尤其像陈寅恪,他完全不愿意和没有根基的人结交,被斥为清高,招致很多非议,以致不熟悉的人对他们的误会很多。据吴宓回忆,当时甚至有人诅咒他和陈寅恪、汤用彤如此苦学,不久必死。吴宓在日记中感慨道:“呜呼,今同为学生,各不相妨,宓等又恭谨待人,从未疏失之处,而乃不免若辈之诅咒毁骂。为善固难,但不肆意为恶,已不免宵小之中伤。”
 
  哈佛规定,研究生选课够一定学分,就可授予硕士学位,所以《吴宓日记》1920年3月10日说,“硕士得之甚易”。但想要得到博士学位就那么容易了,除了选修一定的学分,还要考4门课程,通过英文以外的2门外语,一般是德语和法语,全部完成之后才能写论文,论文写完,还要参加一次由4位教授同时参评的口试。当时旧制清华的规定,留学以5年为期,一般是到美之后,先入普通大学,完成大学毕业的课程,然后进入有研究院的大学做研究生,比如哈佛或哥伦比亚大学,因此时间并不富裕,一般很难在短期内再作毕业论文,去争取博士学位。如果写博士论文,就会影响广泛获取知识。
 
  所以,陈寅恪、汤用彤、吴宓都是只求学问,不求博士学位。
 
  像陈寅恪,他是江西官费学生,官费总是不能按时寄到,他不得不每天吃一个面包充饥,陈寅恪认为,把如此得来的珍贵时间放在一个小小的领域做博士论文,太可惜了,所以他宁可放弃学位,以便能到好几所大学里去广泛获取知识和材料。
 
  1921年夏天,吴宓毕业,由梅光迪介绍,到自己担任西洋文学系主任的东南大学任教。秋天,陈寅恪离开哈佛,转入德国柏林大学,继续求学。1922年夏天,汤用彤毕业,由梅光迪和吴宓介绍,也来东南大学任教。“哈佛三杰”自此风流云散。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