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智
我们到特区深圳,沿着深圳河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圳河,是一条流经大陆和香港之间的河,是深圳历史的见证。从1898年英国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起,深圳河便成为中国领地和英国殖民地的分界线。河南岸为香港,河北岸为深圳。
十个春秋,在深圳河北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贸大厦就是明显标志。听说它是“深圳速度”的象征,我们慕名而至。
到了国贸大厦,总经理叶文杰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国贸大厦建造和使用的情况后,很自豪地说:“当初建国贸大厦,遇到困难时,有的投资者提出把投资要回去。我们根据北京的指示告诉他们,还是要克服困难,坚持把国贸大厦建起来!事实怎样呢?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速度,终于使‘中国大地第一楼’的53层大厦,在深圳经济特区拔地而起,高高屹立在东方的大地上!大厦开业7年来,两年时间就把投资赚了回来。现在,我们国贸大厦每年向国家上交一笔可观的利润。”
当我们离开总经理室,来到旋转厅里,拍摄琛圳河两岸镜头的时候,已是站在国贸大厦的顶端了,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油然而生。透过旋转厅的玻璃窗,我们举目远眺,在远山围廓之内,深圳像是用一颗颗明珠穿缀而成,又像是一个硕大的聚宝盆。俯视街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路上的行人,一时都变成了一粒粒小黑点;车辆像一个个爬行的小甲虫。居高临下,摄像机将这景象尽收眼底,留下了深圳最美好的镜头!
随着旋转厅的缓缓移动,我们瞩目四方,感慨万千!国贸大厦的高高矗立,宛若一位巨人,顶天立地,站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地上。它在向世界展示着一个极普通的道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国贸大厦,就没有今天的深圳!
我们走出国贸大厦,沿着深圳河,又来到了农村。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圳河北岸的农民,在一个春风吹拂的早晨,看见了希望田野上的希望之光。
罗芳村,这个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村庄,是当年逃港越界的“最佳地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罗芳村在违背经济规律的岁月里,日子越过越穷。看到界河对岸香港农民的生活很富裕,就有人往香港跑。跑过去的人,在香港境内建屋造房,偏偏也起名叫“罗芳村”。两个罗芳村隔河相望,一新一旧,一贫一富,对比鲜明。
穷则思变。深圳在改革开放,罗芳村在发生巨变。深圳领导鼓励农民开展边境小贸易。村党支部带领农民艰苦奋斗,生产蔬菜,穿过铁丝网运到香港赚港币。谁种谁获利,谁种谁发财。罗芳人一天天富裕起来了。我们到了罗芳村,非常惊讶这个村庄富裕的程度!
远看,白墙红瓦的一排排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近看,别墅般阔绰的小洋房,错落有致,叫人赞叹不已!今天的罗芳村与过去的罗芳村相比,大不一样了。共有40户人家,215口人。我们掌握的数字仅是1989年的:人均收入8096元,每户平均收入45672元,每个劳动力平均年收入18949元,是成立特区前最好那一年330元的57倍。他们住的小洋楼、小别墅,摆设豪华。户户有手拖拉机,家家有成套现代化家用设备。界河南岸的“罗芳村”人看在眼里, 心动了!于是,有些昔日跑过去的人,又跑了回来。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从前,罗芳人往香港跑;今天,他们又跑回罗芳村,这不就足以说明一切了吗?
呵!深圳河,古老而清新的河,你年复一年地流淌着、诉说着,见证着,发生在你两岸的故事……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