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传承|少林寺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30  浏览次数:12167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王义成 景海民 袁云香 通讯员陈燕 靳学强)少林寺地处中国中原腹地嵩山地区,交通发达,创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高潮之际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

   本报讯(记者王义成 景海民 袁云香 通讯员陈燕 靳学强)少林寺地处中国中原腹地嵩山地区,交通发达,创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高潮之际——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在少林寺传授小乘禅法,属于印度传统的止观禅法。得法者有僧稠、慧光、道房等,皆为一代高僧。其中僧稠以禅法名世,被跋陀誉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由于嵩山为当时北方坐禅修道中心,加上跋陀与孝文帝的特殊关系,所以跋陀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皆成为当时禅学的重要精英群体,对后世佛教发展影响巨大。
  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禅学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其间,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水路航海至中国南境,然后北渡长江进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带坐禅传法,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达摩所传禅法为“大乘壁观”,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禅宗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它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的精神产物之一。禅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隋朝初年,由于皇帝的赏赐,少林寺从此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朝末年(公元618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劫的目标,“僧徒拒之,塔院被焚”。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将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谷坞,建辕州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均受到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谷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
 
  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达摩禅法系统的禅宗教派重要领袖法如禅师入少林寺传教,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禅师如慧安、灵运、同光等,皆驻锡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年)曾先后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习禅译经,却未获准。新罗国僧慧昭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入少林寺习禅多年,公元八三零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谥号“真鉴国师”。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兴盛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派后,特别进入宋朝以后(公元10世纪),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为了纪念达摩,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曾经坐禅传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
 
  并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寺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禅宗教派祖庭,地位显赫,禅学盛隆。这时期,禅宗教派重要支派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一百多年少林寺禅学历史最辉煌时代,为该时期中国禅宗教派之轴心。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福裕住持少林寺期间,还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视少林寺为家,成为明朝少林功夫武术水平之崛起和体系以及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王朝(公元1368-1644年)是在汉人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建立的。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的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精进和体系、以及门派形成的大环境。明朝近三百年间,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的时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作战活动,屡建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在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也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少林功夫武术威名远扬,也因此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少林功夫对少林寺僧人参战地区(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和游方地区(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等)的武术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的武术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同时,少林功夫的理论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著述之繁,现已无法统计。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四部重要的武术著作:明释洪转《梦绿堂枪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清吴殳《手臂录》和清张孔昭《拳经拳法》。
   据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王士性《嵩游记》载,此时少林寺僧人达到“八百余僧”的规模。按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除了少林寺常住院执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个宗法门头内。佛教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游方制度,核心内容开放,也就是僧人进出的自由权。但在少林寺宗法门头组织结构内部,僧人们的师承关系又是相对单一和稳定的,他们要严格遵守宗法传承制度。除非特殊原因,僧人们不会频繁流动。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具有开放和稳定的双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尤其是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受战乱影响,此时的少林寺僧人规模逐渐缩小。清朝廷对少林寺非常重视。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了山门,并重修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此时,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少林寺最隐蔽的后殿——千佛殿,习武不辍,以至大殿地面因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至今遗迹仍存。从清朝白衣殿壁画和文献记载,少林功
 
  夫在清朝,仍维持着很高的水平。
  民国期间(公元1911-1949),少林寺遭受了一场人为的重大火灾。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殃及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烧毁,损失惨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宣传少林文化,针对人们对少林功夫的热爱,契机契理,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僧团,公开为各国人民巡回表演,足迹遍及世界各地,风靡五大洲。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赞赏。


  今日,少林弟子已遍布全球。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以及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1999年11月2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会见永信方丈
  2006年3月22日,普京总统访问少林寺
  2012年9月,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开幕式
  2012年,永信方丈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演讲
  2014年10月,第三届(欧洲)少林文化节之少林功夫考功大会开幕,各参赛团体向永信方丈行礼
 
  “少林文化的母体是佛教文化,更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功夫、禅修等形式,能促进大家身心的祥和,使人们达到身体心灵的安宁,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精华。少林寺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因为我的身后不仅仅是少林寺,而是一个伟大的中国。”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