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30年前的汉弗莱爵士就看透官僚体制本身才是英国的主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21  浏览次数:126962
核心提示:  英国把是否退出欧盟的决定权交给了英国人民。英国人眼中的欧盟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你看过英国经典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系列,或许还记得剧中对这个组织的相关描述:在这部电视剧里,真正的主人不是英国人民
  英国把是否退出欧盟的决定权交给了英国人民。英国人眼中的欧盟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你看过英国经典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系列,或许还记得剧中对这个组织的相关描述:

在这部电视剧里,真正的主人不是英国人民,不是女王,也不是首相,而是官僚体制本身。

想要运行一个庞大的组织,就需要行政部门,一旦将权力委托给一级级的行政机构,行政高管就会失去很多的控制,并成为官僚体制的囚犯。

作为常任秘书的汉弗莱爵士是职业官僚,在五季一部特别版中,十有八九会有成功挫败他名义上的老板——政务大臣、后来的英国首相吉姆·哈克的各种想法。汉弗莱爵士善于玩弄权术,牛津大学古典文学出身,嘴皮子功夫了得,比起软弱的、游移不定的吉姆·哈克,称得上精明强干。

政治研究告诉我们,官僚体制越是像汉弗莱爵士这样精明、自控、能干,失控的危险就越大。在《是,大臣》系列中,是汉弗莱爵士操纵着整个英国的命运,某种程度上,汉弗莱爵士是片中唯一的反派。

作为一部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系列在集中精力讨论公务员体系与政客之间博弈关系的同时,也广泛地涉及到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方面,环境保护、女性权利、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进入《是,首相》阶段,外交关系的比重逐渐增大,对于英国与欧洲大陆、与英联邦、与美国之间关系都成为剧集表现的内容。

“典型欧共体官员什么样?意大利人的组织能力,德国人的‘弹性’,法国人的‘谦逊’,再加上比利时人的‘想象力’,荷兰人的‘慷慨’,还有爱尔兰人的‘智慧’!而且还是个美差!喝香槟、吃鱼子酱、公家豪华轿车、私人飞机……个个都伸嘴在食槽里拱,大多数人连前蹄也伸了出去!”

这段台词播出时,正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执政时。这位女首相在上台初期属于亲欧盟派,但在若干年与欧盟各方的博弈中逐渐被伤了心,作为一部总体上反映当时政治生活与政治热点的电视剧,BBC出品的《是,大臣》在剧情安排上反映了至少一部分人对于国际政治的看法。

汉弗莱爵士作为英国政府的高级公务员,以自己的职业和身份为傲,他对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有独特的看法,虽然刻薄,但听上去总是很有道理的。

在否定大臣吉姆·哈克认为加入欧盟是为了“加强自由西方国家联盟“的幼稚想法后,汉弗莱爵士对欧盟各国进行了如下剖析:英国加入是为了离间德法,从而压倒法国;法国加入是为了保护他们没用的农民免遭战争;德国是为了清洗种族灭绝的罪名,请求重新加入人类社会;欧洲小国加入是为了利益,例如卢森堡,作为欧共体首都,资金滚滚来。

依靠智慧和对英国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1980年2月首次登陆英国BBC电视台的《是,大臣》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一时间万人空巷,全英国都像屏幕上的内阁大臣一样,在汉弗莱爵士连珠炮似吐出的生僻词汇中陷入迷茫,但又乐此不疲。

1980年到1984年,《是,大臣》一共播出了三季,每集七集,观众在每集的结尾听了汉弗莱爵士说了二十一次“是,大臣”后,人物身份整体升级,精明的汉弗莱爵士率先升任内阁秘书,继续“施展才干”;内阁大臣在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中成为得利的渔翁,成为英国首相,顺便提升了做大臣时的私人秘书伯纳德,故事背景改在了唐宁街10号,三人组再聚首,全剧改称《是,首相》,于1986年到1988年播出了两季,每季八集。

仅十年的播出时间里,剧集的热度从未衰退,共赢得五次英国皇家电影学院大奖及三次提名,最终因饰演吉姆·哈克的演员健康状况欠佳而没有继续。

除去时长一小时的圣诞特别篇,《是,大臣》系列一共三十七集,每集三十分钟,集集经典。出场的政客、公务员、商人、记者……各个妙语连珠,以汉弗莱爵士为首,贡献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台词,以及内涵丰富的表情包。

《是,大臣》系列喜剧从一个严肃的命题中找到了核心前提,那就是英国的官僚主义体系。它试图和并不关心或并不真正理解政治的人谈一谈在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剧中对于一些政治问题的见解至今仍然能够找到适用的场合,比如汉弗莱爵士总结的政府应对指责的五个标准理由:

一、这些事都有合理解释,但出于安全考虑,不能公开;

二、由于降低了预算,监管力量削弱才有了这一疏忽;

三、该实验值得一做,并已经停止,得到了大量珍贵数据,还提供了就业;

四、有些重要信息,尘埃落定以后我们才能得知。下不为例;

五、由个人决策失误引起,已根据内部纪律条例予以处理。

编剧安东尼·杰与乔纳森·林分别来自对立的两个党派,两人都有过从政经历,他们利用在政府的丰富人脉不断挖掘新故事,许多看上去很假的桥段,比如在禁酒的阿拉伯国家设一个密电室用来饮酒,其实是真正发生的。而大部分堪比真实政治生活的段落则纯属虚构,许多政府要员主动接触两位编剧,为他们提供新鲜的素材。

首相撒切尔夫人本人就是这个系列的忠实观众,并在一次公共活动中主动邀请两名主演保罗·爱丁顿、奈杰尔·霍桑共同演出了她自己撰写的同人剧目。饰演汉弗莱爵士的奈杰尔·霍桑是一名公开的同性恋者,饰演吉姆·哈克的保罗·爱丁顿则倾向于工党,对打压同性恋的保守党首相撒切尔夫人并无好感,但就像《是,大臣》本身表现过的主题一样,在政治力量面前,艺术的抗争总是如螳臂当车,现实的讽刺也总要狠过艺术本身。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电影译制厂原厂长陈叙一曾作为译制导演主持并参与《是,大臣》第一季的译制工作并于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因陈叙一去世,译制工作后继无人,最终不了了之。

相比译制工作,国内对于《是,大臣》系列衍生书籍的翻译工作显然做得更好。《是,大臣》系列于1981年起,连续三年出版了三部以吉姆·哈克日记形式撰写的小说,哈克没出场的部分则以公务员之间的私人备忘录或信件进行填补。学林出版社出版过《大臣——一位内阁大臣的日记》和《是,首相——詹姆斯·哈克阁下的日记》,但知名度最高的一本还要数李克强总理夫人程虹女士的译本《遵命大臣:内阁大臣海克尔日记》(春风文艺出版社)。

《是,大臣》不能代替政治研究的位置,但作为一部剧情幽默、台词精彩、人物塑造极为成功的电视剧,它或许能够引导那些对政治生活不感兴趣的观众获得一些启示,进而对政治生活进行思考,就像其他经典作品一样,《是,大臣》系列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启示。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