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从事信访工作难,当信访干部更难,成天受气且不说,遇事磨破嘴、跑断腿,是家常便饭。然而,心中有爱的信访局长陈礼斌,却把这么一份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做得韵味十足,那就是上不愧对天,下不愧对地,中间不愧对自己的良心。
工作在“清水衙门”,处理着“机关第一难”,每天听到的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做的是烦事、难事和窝囊事。面对这一切,陈礼斌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既然组织上把自己安排到信访这个岗位上,那就是信任、责任和期待。为此,他注重从细节入手,接待来访群众主动做到“三个一”,即一杯茶、一句问候、一个笑脸,并创造性地将中医诊疗时所采用的“望、闻、问、切”的方法,“移植”到信访工作中。
上任伊始,陈礼斌接待的第一个上访对象,是家住真州镇、名叫苏荣华的老人。自从老人进门起,曾经为人师表的陈礼斌就留心观察,看到老人坐在椅子上腰杆子笔直,便试探地问道:“你是当过兵的?”“是。我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复员军人。”简单的一问一答,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
接下来,老人讲一句,陈礼斌听一句,并且在小本子上下记一句。前后不到半个小时,他便弄清了这个三天两头跑信访局的上访老户的来意。原来,老人有两个儿子,目前都是靠打工为生,再加上老伴身体也不好,虽然现在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但一家人还经常入不敷出,看到同龄人不是离休就是退休,个个生活条件比自己好,心理上感到不平衡。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陈礼斌按照“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很快开出了“处方”:一方面,耐心说服开导;另一方面,热心帮助苏荣华解决燃眉之急,终于使老人带着满腹牢骚前来,心中盛满高兴与满意而归。
陈礼斌常说:“人不伤心不流泪,民无难事不上访。信访工作说到底是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为了使全市信访工作做到有理诉求及时解决到位,无理诉求宣传解释到位,他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将信访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纳入镇和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健全完善了信访信息日常报告制度、信访联席会议机制和督查督办机制等,编制了办信接访工作流程图,使信访工作始终处于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同时,将信访救助基金从原来的20万元,增加到50万元,实行专款专用,严格审批把关,对生活确有困难的信访对象给予救助,并主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对于突发性信访事件,他主动靠前指挥、包案协调,推动矛盾化解。去年“五一”节前,市区某企业因截留工人缴纳的路桥集资款、拒付职工加班补贴,以及拖欠交纳职工养老金、医保金等,引发停工事件。按照分工,陈礼斌二话不说,带了一个工作组,径直走进噪音、粉尘污染极重的车间,与116名工人面对面,三天开了六次会。
在企业职工代表座谈会上,陈礼斌诚恳地说,企业的做法确有欠缺之处,但是,请大家相信:有党和政府作后盾,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待。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直接过问下,去年5月,该企业共补交欠交的养老金、医保金600万元;路桥集资款在退城进园中解决,每个职工一次性可领到200元,从2013年7月起执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0多天后,企业终于恢复了生产。
“是共产党员,就应该站起来是把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人民鞠躬尽瘁。”45岁的陈礼斌如是说。为做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稳控工作,他先后组织力量对全市122个重大产业项目、21个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实施风险评估,并常态化开展排查,确保新的不稳定因素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解决。
去年元旦前后,在国裕船厂打工的、来自山西、河南、四川的49名农民工,因工头大包套小包,领不到工资不能回家过年。工友们一合计,40多人一起涌到省政府上访,要求支付工资,兑现血汗钱。当晚8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刚端上饭碗准备吃饭的陈礼斌,接到扬州市信访局的紧急电话通知,他当即将手中的碗筷放下,转身就冲进浓浓的夜色之中。
从仪征驱车一路狂奔到南京,已经是夜里10多钟。他顾不上喘口气,与开发区政法委书记马文全一道,就近找了一家餐馆,先让上访群众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然后再租来两辆客车,将工友们全部接回仪征。到开发区时,时针已指向凌晨2点。数九寒冬,滴水成冰。为了尽快落实包工头所拖欠的农民工工资,他连夜与开发区及企业负责同志协商,一直忙到凌晨4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三天后49名农民工如数领到拖欠的80多万元工资款,并兴高采烈地踏上返乡的旅途时,在大巴启动的一刹那,不知谁眼尖,发现了送行队伍中的陈礼斌,立刻打开车窗,大声喊道:“感谢陈局长,感谢共产党。”
面对映照在车窗上的一张张笑脸和挥手作别的农民工兄弟,此时,陈礼斌百感交集,不由得心头一热。
“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能够让群众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的好,就是对我的最高奖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罪,我都心甘情愿。”这是陈礼斌日记中原汁原味的一段话。
在陈礼斌的心里,家小国大,国事家事,孰重孰轻,一清二楚。在仪征中学读高三的儿子陈秉宇的学业,他可以不闻不问;家里的大事小事,他可以全部扔给在新城广播站工作的妻子孙玉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到底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磨破了多少双鞋,陈礼斌记不清了,但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却用智慧与汗水向组织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全年共接待群众来访829批计3953人次,受理来信199件,化解信访积案9件,救助信访问题当事人49人,发放信访救助资金40多万元,吴慧萍、吴根培、李兵等45名信访人已全部息诉停访。
在信访维稳第一线,他将《社会学》上的“安全阀”定理,应用与发挥到了极致:变堵为疏,以心换心,错位思考,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基层群众解难,始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大家、带动着大家。在公务活动中,他坚持下基层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在人事安排上,他坚持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在财务开支上,他坚持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办事。在工作中,他把信访局当成自己的家,将全局干部职工当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同事家中有了矛盾,他主动进行劝说、调解;因工作关系同事之间产生隔阂,他就逐个进行说服教育;谁家有个婚丧嫁娶,他都亲自到场,送上一份祝福,送上一份安慰。在单位,他是个领导,但在同事们的心中,他却是一位知心、贴心的兄长。
“当官不可像官,做人必须像人。百姓的希望,鞭策我工作必须兢兢业业;群众的疾苦,教育我要永远甘守清贫。”陈礼斌常以此自勉。真州镇林某年逾七旬,老伴长期卧病在床,一个儿子身患尿毒症,换肾手术后需长期服药维持,林某来信向信访部门求助。陈礼斌了解情况后,一方面通过信访救助基金给予帮助;另一方面还协调有关部门给予长期关心照顾。事后,林某专程送来一包土特产表示感谢。对此,陈礼斌果断地谢绝了他的好意。
“在群众眼睛里,信访干部就是政府,是为群众服务的,决没有收礼办事的道理。”在日常工作中,他不仅自己带头遵纪守法,而且要求机关每一个同事:“该我们信访部门办的事,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办好;违反政策法规或原则的事肯定不能办,收受信访人好处再办事,是要被群众骂娘的。”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百姓心中有杆秤:谁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群众就会将他记在心上。陈礼斌——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在信访维稳这个岗位上,他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是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党的宗旨,用爱心与忠诚诠释了尚义求真的城市精神,用心血和汗水密切了党群干群血肉联系。
一位诗人曾说过,人生如画,每一次奉献都是满页丹青,生命因敬业而精彩,而我要说,人生如虹,每一次磨练就是一种颜色,生命因爱民更璀璨。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