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炮艇机”这一独特机种诞生于越战,当时美军需要对抗数量众多且零散的越共游击队、村庄和车队,对付这些“软目标”的最佳手段是各种口径的火炮,为此美军需要一种火力强大且留空时间长的攻击机。针对这一需求,美空军在C-47运输机基础上加装多种速射武器后问世的AC-47“幽灵”炮艇机很快于1965年投入实战,作战表现十分突出。
同时期,美陆军认为当时的UH-1B武装型“休伊”直升机并不能满足对地压制火力需求,急需一种能携带更多火力的空中支援平台,而专用武直AH-1“眼镜蛇”尚在研发中(1967年才服役)。或许是受到空军AC-47的启发,1965年末,美陆军选择在CH-47A“支奴干”中型运输直升机基础上改装“炮艇机”,编号改为ACH-47A(A代表“攻击机”),共改装了4架。
借鉴空军AC-47的思路,美陆军在ACH-47上也加装了多种对地压制武器,多数是从UH-1B上直接移植而来。但受限于CH-47的机身尺寸和搭载能力,无法在货舱内加装2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只能布置多挺侧射重机枪,最多为5挺M2HB重机枪,每挺射速每分600发。机头则加装一个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炮塔,可在座舱内遥控使用,每分射速225发。为了增强飞行员的战场生存能力,ACH-47还在多个关键部位加装了装甲防护。
ACH-47A的重型压制火力主要布置在机身两侧的短翼上,包括2门20毫米M24A1(西斯帕诺HS.404的美国版本)速射航炮,每门射速每分700发,以及2个19联装70毫米“九头蛇”火箭巢。图为美军地勤人员在整备ACH-47A的M24A1航炮,下方可见满载的“九头蛇”火箭巢。
本图展示了ACH-47A搭载的几种主武器,左上小图可见两翼下的“九头蛇”火箭巢,左下小图可见20毫米M24A航炮,右图为布置在机头的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
从这张当时拍摄的ACH-47A地面武器展示图可看出,该型机是1967年前,美陆军在越南战场上火力最强的武装直升机,可在一分钟内倾泻4625发弹幕(包括速射机枪、榴弹以及航空炮弹)。
图为“节育”号(4号机)一侧的武器资料图,包括2挺M2HB重机枪,一门20毫米航炮以及一个“九头蛇”火箭巢。
波音公司于1965年末改装了4架ACH-47A,美陆军将4机编入第53航空分遣队,并马上派往越南进行实战测试。在完成为期半年的测试后,这支分遣队于1966年加入美陆军第1骑兵师下辖的第228空中支援直升机营执行作战任务。图为刚完成炮艇机改装的2架ACH-47A在美本土合影资料图。
尽管ACH-47A作为重型航空火力平台的实战表现得到了前线部队的认可,但美陆军还是认为该型机更适合作为运输平台使用,其最大缺点之一就是在加装了重火力之后,ACH-47A的巡航速度较基本型大打折扣,机动性十分有限,且机身投影面积过大,容易遭到地面火力打击。到1968年2月时,4架ACH-47A中已有2架在作战中被击落,1架在地面滑行时因事故报废,仅剩一架可执行任务,美陆军只得终止该项目。图为越战期间,ACH-47A为CH-47直升机提供护航。
而作为专用武直设计的AH-1G“眼镜蛇”已于1967年投入服役。与“半路出家”的ACH-47不同,AH-1G不仅兼具机动性强和重火力优点,而且机身狭长,投影面积小,不易被地面火力命中。图为越战期间拍摄的AH-1G“眼镜蛇”武直。
尽管参战时间短暂,且结局惨淡,但ACH-47作为运输直升机改装炮艇机使用这方面的先行者还是在美军航空作战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目前仅存的一架ACH-47A(单机绰号“EasyMoney”,2号机,如图所示)已作为展品陈列在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红石兵工厂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图为ACH-47A舱内资料图,可见2名侧射重机枪手。
其中一名重机枪手正在对地射击。
图为艺术家绘制的ACH-47A模型封绘。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