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常无名之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1)臣:使之服从。(2)始制有名:指给无名的道取名称。 (3)知止:知道事物发展的终极和停止。
[正译]
道经常朴素原始到没有名字可称,它虽然幽微渺小,但是天下没有人能把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够遵守它,万民将自动归顺服从,这就好像天地相合降下和美的甘露,人们没有谁去命令却自动分布均匀。我于是给它取了一个道的名字。道的名字既然已经取了,那么大家就要知道什么是停止,知道什么是停止就不会有危险。天下归顺服从于道,就好比溪水流归江海一样。
(解说)
这一章(《老子》三十二章)讲到道的命名情况。
“道常无名之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关于道为什么朴素到没有名字可称,我在解说《老子》二十五章说,那是因为奇点没有任何特征,它也不是由任何一种有质的规定性的事物构成,它是由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的纯“有”构成的,所以奇点没有名称。
这里老子谈到道的小,说明道是非常渺小细小之物。
正如我在前面指出的那样,因为道就是“零”的奇点,所以老子说它是非常渺小细小之物。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老子》三十二章讲述的是道的命名情况,而这里老子讲述的是统治者按照道的柔弱的原则治理天下的情况,两者不相连接,所以我们认为这是老子接过上面讲述的道的话题而发生的跑题现象。
正如我在上面解说《老子》二十八章
指出的那样,自从老子发现柔弱低下无为的无形的宇宙的最高的道以来,老子就把宇宙的最高的道的柔弱(低下无为)的原则作为人世间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并以此要求人类社会的统治者也做到这一点。
在老子看来,只要人类社会的统治者做到象道一样的柔弱低下无为,就可以做到万民臣服、四海来归,从而实现其统治天下和王天下的宏伟政治目标。
统治者实行道的柔弱的原则治理天下,就是统治者实行仁政,就是春风化雨、和风细雨。有为的强迫强制不能使人服从,事物终究会走向反面而归于失败,所以统治者只有实行无为的春风化雨的柔弱的仁政才能使人民自动服从、四海来归。这就是“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所说的道理。
因为老子喜欢将道和统治者联系在一起,所以老子就从上面“道常无名之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自然联系跑题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按照老子一贯的语言讲话特点和风格,所以这是老子在接过上面讲述的道的话题而跑题到统治者按照道的柔弱的原则治理天下的情况后,又回到原先的“道常无名之朴”的话题继续进行讲述。
“始制有名”是承接一开始的上文“道常无名之朴”而来,它的意思是说,因为宇宙一开始的道原始朴素到没有名称,于是我给它取了一个道的名称。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道的名字既然已经取了,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停止,知道什么是停止就不会有危险。
“止”就是停止,也就是终极和限度的意思。
道是宇宙万物发展的终极和最后归宿,当万物到达到道就停止下来,它就不能继续向下发展下去了,所以道是万物的“止”。所以老子认为我们应该从道是万物的“止”出发,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限度(“止”),做事情时要做到适时停止,不要超过这个限度,这样就不会遭遇有危险。而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做事不知道停止,那我们就会遭遇有危险。这就是“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所说的意思。
《老子》十六章也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认识到和合于宇宙的道的常理和规律,人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危险。
因为《老子》三十二章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讲的是道的命名情况,而不是讲万物的命名情况,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是讲我们应该从万物发展有一个终极道出发,做事要把握一定的限度,做到适时停止,这样才不会遭遇有危险, 所以我们认为《老子》三十二章的“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是和 《老子》十六章的“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相一致的。
《老子》三十二章的“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和《老子》十六章的“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我们认识到道是宇宙万物发展的终极和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按照道的规律做事,这样才不会遭遇有危险。否则人一旦认识不到道的规律,认识不到事物发展有一个终极,随意妄动,这样就会遭遇有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因为道是宇宙万物发展的终极和最后归宿,万物都依道而生,依道而活,都依道而行动,万物最后都向道奔去,到达到道而停止,所以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意思是天下归顺服从于道,就好比溪水流归江海一样)。
因为老子写文章非常讲究语言的衔接和意思的连贯,所以我们从《老子》三十二章最后以“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作结,就可以知道老子在本章中讲的都是道和道的命名情况,而不是讲万物,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牢牢掌握住。
因为老子在本章中讲的都是道和道的命名情况,而不是讲万物,所以我对“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作出“我于是给它取了一个道的名字。道的名字既然已经取了,那么大家就要知道什么是停止,知道什么是停止就不会有危险”的翻译是正确的。
这样我就将《老子》三十二章全文上下文的意思用道连接贯穿了起来,构成篇章结构完整的一章,所以天下只有我对《老子》三十二章的解释和解读才是最完美的,才是最正确的。
我对《老子》三十二章的完美解释和解读,是建立在我掌握了老子喜欢跑题的语言讲话特点和风格的基础上的。所以我说掌握老子在讲话中跑题的特点、特色和艺术,是我们能够成功解释《老子》一书中我们通过正常逻辑认为很难贯通的一些疑难章句的关键和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