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注释]
(1)希言自然:少谈自然界。这里的自然,指大自然、自然界。(2)飘风:大风,狂风。(3)骤雨:大雨,暴雨。
[正译]
少谈自然。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这样的呢?天地。天地都不能维持长久,更何况于人呢?所以,寻求于道的人就同于道,寻求于德的人就同于德,寻求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解说)
在《老子》这 一章(二十三章) 中,老子先用“希言自然”来概括和总起全文。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就是少谈自然界的意思。“希言自然”的“自然”就是指自然界。
我们问,为什么“希言自然”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界?
归结起来,就如同《老子》一书中出现多个相同的“道”“常”“一”“容”“有”和“无”等字一样,相同的“自然”一词也在《老子》一书中一共出现的三次,它们分别是十七章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二十五章的“道法自然”,还有就是此章(二十三章)的“希言自然”。
还是我以前在上面说的话,对于在《老子》一书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自然”一词它们究竟是作何种解释,这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根据老子讲这话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场合才能作出。
所以我们根据此章(《老子》二十三章)“自然”一词出现的语言环境和场合,我们对《老子》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的“自然”作出是指自然界的解释。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在先用“希言自然”来概括和总起全文后,下面就对此进行展开和说明——
我们为什么要少谈自然界呢?原来这是因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和天地自然界变化不息没有长久的缘故,所以我们要少谈自然界。
对于老子在此章(二十三章)说“天地(尚)不能久”,而老子在前面七章说“天长地久”,同样是关于天地的话题而老子两次讲话不相同的原因,还是我以前在上面说的话,这是因为中国老子人是矛盾的,他的思想也是矛盾的,所以因为老子站的角度和立场和讲话的场合的不同,因为老子站的角度和立场和讲话的场合在不停地转换,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个“天地”的话题,老子的讲话也就变得不同。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在这里,老子由上面“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自然推导得出天地自然界不能长久的结论。
然后由天地自然界不能长久的结论,自然过渡得出人类社会也不能长久的结论。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根据上面从天地不能久自然过渡得出人类社会不能长久的逻辑联系,此章下文应该是讲从人类社会不能长久推导得出的一些结论,但是此章下文却不是如此。
因为此章下文讲的内容与上文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联系,因为下文与上文严重脱节,所以我们认为这是老子在忘记他在前面讲的天地不能长久的话题而发生的跑题。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告诉我们, 一个人选择好自己的正确的人生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关键在于当初选择的人生道路的不同。
世界上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选择好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所以假如你选择高尚,高尚就会和你在一起,这样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所以假如你选择卑劣,卑劣就会和你在一起,这样你就是一个卑劣的人。
试举例,在新中国成立前,假如一个人选择与人民为友,站在人民一边,那么他就是一个属于人民的人,人民就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假如一个人选择与人民为敌,站在反对人民的一边,那么他就是一个属于反对人民的人,人民就会把他从头上摔得粉碎。
再举例,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期间,假如一个官员选择坚守党性和原则,选择清廉,那么他就是一个清廉的人,他的名誉和地位就可长保;假如一个官员选择不坚守党性和原则,选择贪腐,那么他就是一个贪腐分子,他就必定会被抓,从而丧失他的名誉和地位。
一个人的命运结局如何,关键取决于他当初选择的人生道路的不同。
所以通过我上面举的事例,我们得出,一个人一定要选择好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