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1)枉:枉屈,弯曲。(2)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抱着柔弱的道作为天下的模式。 一,即道,这里代指道的柔弱的原则、或规律。
[正译]
委屈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敝旧就会更新,少取就会获得,贪多就会迷惑。因此圣人抱着柔弱的道作为天下的模式。不自我表现,所以能成名;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居高位。正因为他与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古时候人说的“委屈就会保全”这句话,这难道是空话吗?诚然全部归于它。
(解说)
《老子》此章(二十二章)讲的是世界事物具有的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规律,以及这种辩证法规律在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应用。
世界事物具有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矛盾辩证法规律,要求我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执守事物的柔弱低下的一方,也就是用“守柔”“处弱”的方法,然后通过事物矛盾向对立面的转化达到刚强强大的一方,从而实现我们成功胜利的人生和社会政治理想目标。
老子在此章所说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和“不争”等,均属于执守事物的柔弱低下的一方,也就是属于“守柔”“处弱”的方法。
执守事物的柔弱低下的一方的“守柔”“处弱”的方法,就叫做“抱一”。 “抱一”的“一”,就是指道。
我们问,为什么老子将执守事物的柔弱低下的一方的“守柔”“处弱”的方法,叫做“抱一” 呢?“一”是指道,道什么时候成为了柔弱的代名词呢?
这是因为,正如我在上面解说《老子》八章时所讲,在老子的哲学和世界观中,道也是柔弱低下的。
《老子》十四章中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摸之不得,名曰微”,《老子》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之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老子》三十五章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老子》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道是最小,道是无,道看不见,听不到,道隐去没有名称,…所有这些都说明是道是柔弱低下的。
因为道在老子的哲学和世界观中是柔弱低下的,所以老子在八章中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因为道在老子的哲学和世界观中是柔弱低下的,所以老子在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走向反面是道的运动,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
所以通过这些,我们就得出结论,那就是道是柔弱低下的。
因为宇宙的道是柔弱低下的,所以道就成了老子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规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做到执守事物的柔弱低下一方的代表。
因为道是世界事物的柔弱低下一方的代表,所以老子把我们按照世界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规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做到执守事物的柔弱低下一方的“守柔”“处弱”的方法叫做“抱一”;把我们执守事物的柔弱低下的一方的“守柔”“处弱”的方法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说成是“抱一为天下式”。
所以对于“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我们这样说,老子是要我们以宇宙最高的道的柔弱(低下)的原则为榜样和标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做到把执守事物的柔弱低下的一方的“守柔”“处弱”的方法作为天下统一遵守的行为准则或模式。
“抱一”的“一”是指道,这里代表的是道的柔弱的原则、或规律。
关于“一”,我在上面解读《老子》十章时说,《老子》一书中的“一”都是当道讲。但是当“一”作道讲时,它可以从道延伸出宇宙物质、宇宙能量和宇宙规律等三个解释。这里的“抱一”的“一”作道的柔弱的原则或规律讲。
俗话说“久旱必雨”“久晴必阴”(反之亦然),所以认识到《老子》这一章(二十二章)提到的世界事物具有的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敝旧就会更新、少取就会获得等的矛盾辩证法规律,不仅对于我们通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采取执守事物的柔弱低下的一方的“守柔”“处弱”的方法,以使我们走向刚强强大的一方和成功具有意义,而且对于我们透过世界事物现在表现出的一面的矛盾辩证法的思考,做到正确看清和把握世界事物将来的必然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到现在未雨绸缪和及早进行规划和准备应对,不致到时惊慌失措和手忙脚乱,也具有极大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