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1)笃:极端,顶点。(2)芸芸:纷繁、繁杂貌。(3)容:这里的容,作容通、圆通讲。(4)常:这里的常,作常理、规律讲。(5)全:周全。
[正译]
努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空虚,尽量保持内心绝对的清静。这时万物一起竟相生长,我因此而观察到它们的循环反复。万物虽然纷纭繁茂,但最终都要返归到它们的本根。万物返归到它们的本根,这就叫做安静;达到安静,这就叫做回复到本命;回复到本命,这就叫做知道常理;知道常理,这就叫做明智。不知道常理,妄为乱动,就会遭致有凶灾。知道常理就智慧容通了,智慧容通就处事公正了,处事公正就能做到周全了,做到周全就符合上天了,符合上天就是符合道了,符合道就可以保持永久,这样终身就不会遭到危险。
(解说)
《老子》这一章(十六章)讲的是老子通过中国气功修练的致虚守静的功夫来认识到宇宙的奇点(也就是道)以及老子由此思想变得圆通的过程。
我们问,为什么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对宇宙产生前的奇点的描写和描述如此深刻细致和周详?老子是通过怎样的气功修练功夫达到对宇宙的奇点的正确和准确的认识的?这就是《老子》十六章所要告诉我们的。
“致虚极,守静笃” 。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通过中国气功修练所达到的高深功夫和状态。
人在修练气功时固然要做到安静。但是这种安静一般是修练气功者通过精神内收、抱气以守、意气合一等气功修练方法达到的。随着我们气功修练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们的大脑逐渐进入高度安静和静定的状态。这就是《老子》十六章的 “致虚极,守静笃”所说的状态。所以我们说,“致虚极,守静笃”与气功有关,是一种通过中国气功修练所达到的高深功夫和状态。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人进行气功修练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体道,即是为了体会真理。
正如我在上面解说《老子》十章所说,修道之人通过深入的气功修练,逐步扫除了遮蔽我们心灵镜子的灰尘,恢复了我们心灵镜子原先的明亮,使我们得以通过我们的心灵照见和证得宇宙和万物的真相,从而获得宇宙的真理。
所以老子就在他气功修练所达到的大脑高度安静和清静的情况下,打开他的心灵明澈明亮的镜子,运用他的本明的智慧,观照和观察到了万物在空间的产生以及万物连同空间一起返归收缩到奇点(也就是道)的景象和过程。
所以“万物并作”,就是指万物在空间的生长繁荣。
所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就是指万物连同空间一起返归收缩到奇点。
老子在六章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意思是奇点是天地(空间)的根。奇点,就是玄牝,就是道。
老子又在一章说“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奇点因为有有,所以奇点是万物的母亲。母亲也是根。所以当我们说奇点是万物的母亲时,这时就是说奇点也是万物的根。
所以这样我们就得出结论:奇点是天地(空间)和万物共同的根。奇点不仅是天地的根,同时也是万物的根。所以《老子》十六章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就是指万物连同空间一起返归收缩到奇点。奇点就是《老子》十六章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根。
刚才我们说2500年前的中国老子打开心灵本明的智慧观看和发现到了宇宙产生前的奇点(也就是道)。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和中国老子几乎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和中国老子一起并称为人类伟大智者的印度的释迦牟尼,他所达到的境界又是如何呢?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印度的释迦牟尼和其后的印度、中国和世界的所有的佛教界的所谓得道的高僧大德们,他们所证得和达到的境界,都只不过是中国老子的道的气的境界,而远不是老子的道(也就是奇点)的境界。
老子在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说的就是道的气。
道的气“天下之至柔”,看上去也是好像无有,所以佛家也称它为“空”、或者“无”。但是这时的“空”、“无”已经不是指老子的道,而是指道的气了。
因此佛家所说的什么“物无自性”“,什么“自性本空”,等等,说的就是万物本是没有实体、自性本是没有实体(即空)的气而已。
气也是物质。因为物质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所以佛家说当体会到气时,就会体会到气“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等等。
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的佛教界所谓得道的高僧大德,他们所证得和达到的境界,都只不过是中国老子的道的气的境界,所以他们所谓证得的什么“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什么中国禅宗六代祖师惠能的著名禅诗“身非菩提树,心非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等,说的无非就是万物粉碎后本是没有实体的了不可得的气而已。
但是正如我在上面解说《老子》十四章时所讲,中国老子所证得的道(即奇点)它实际上是有实体的,是有形的,只不过道这个实体比较高级,所以它就以外表无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释迦牟尼证得的道是无实体的。所以这更进一步说明, 释迦牟尼证得的道只不过是中国老子所证得的道的气而已。
所以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世界上的佛教界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他们所证得的道的境界,都只不过是老子证得的道的气的境界,没有超出这个境界。
因为中国老子修道证得了宇宙产生前的奇点(也就是道),而印度得释迦牟尼只证得了奇点产生的气,所以结合我在上面解读的《老子》十章,我们说不仅中国老子的智慧是远胜于印度的释迦牟尼的智慧,就是中国老子证得的宇宙的道的境界和层次也比印度的释迦牟尼要远胜一筹。总之,印度的释迦牟尼无论从哪方面都是输于中国老子的。
因为中国老子修道证得了宇宙产生前的奇点(也就是道),而印度的释迦牟尼修道只证得了奇点产生的气,所以我们说,只有中国老子所证得的道和对道的认识才是高层次的,才是最究竟的和最彻底的。 相比之下,印度的释迦牟尼所证得的道和和对道的认识是低层次的,是不究竟的和不彻底的。
现在我们问,中国老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作为都具有观照世界的本明的智慧的伟大的人,为什么他们观照世界发现的宇宙的道的境界和层次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呢?
我们研究认为,造成中国老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证得宇宙的道的境界和层次产生这么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与他们的前提和出发点的不同。
中国老子是个真正的哲学家,他不仅具有观照世界的本明的智慧,同时也是具有分析归纳总结推理等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出的智慧的人。老子具有很强的理性逻辑思维的能力,所以他善于思考,并且思考问题比较深入。他对世界有着追根穷源的探索精神。所以当老子证得万物在空间生长繁荣时,他能够做到停一停,以便观察到它以后可能会有的进一步的变化,这样他就观看到以后万物连同空间返归收缩到奇点,从而发现宇宙的本源奇点了。
但是印度的释迦牟尼就不同,他是一个只具有观照世界的本明的智慧的人,他不具有中国老子那样的极强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因为释迦牟尼没有极强的逻辑思维的能力,所以他的智慧比较低,他浅尝辄止,不对世界作更进一步的和更深层次的思考。释迦牟尼缺乏老子那样的追根穷源的探索世界的精神。中国老子关注的是宇宙的起源问题,可是印度的释迦牟尼只关心如何了却人的生死以及由此触发的万物产生的真相和本质的问题。所以当他证得气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和看到万物从气中出没产生时,他就认为可以了,足够了。他不想、也想不到气可以连同它产生的万物以后可以会有着更进一步的变化。释迦牟尼的智慧比较低,他只具有观照世界的本明的智慧。他不喜欢思考,他浅尝辄止,拒绝进行更深的思考,他只坚持用心灵的本明的智慧来观照万物。所以当他到达宇宙的气的层次, 他就停顿下来,拒绝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使得他看不到以后气连同它产生的万物返归收缩到奇点。这就是释迦牟尼不能发现奇点的原因。
总之,认识到中国老子和印度释迦牟尼他们证得的宇宙的道的境界和层次的差异,认识到中国老子和印度释迦牟尼他们的智慧的高低,对于我们正本清源和解决围绕他们的学术争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因为老子的道就是宇宙产生前的奇点,所以我们对这句话这样来理解:
因为奇点是宇宙所有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起点和终点。在奇点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停止变化。奇点停止变化,这就叫做静止。所以当万物返归收缩到奇点,也就到达了静止。这就是“归根曰静”。
因为世界只不过就是一个奇点。奇点是产生一切宇宙万物的本源。所以万物回归到达到静止的奇点,就是回归到本源。本源,也就是命。这就是“静曰复命”。
当万物回归到本源奇点,就明白什么是自己的来源和产生自己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复命曰常”。这里的常,常理、规律之意。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首先是老子通过气功修练认识了奇点和奇点产生万物的客观规律,做到了智慧容通。
但是做到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这只是人类的第一步。人类的第二步是在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基础上,自觉地运用这一世界的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支配世界,从而成为世界的主人。
当我们在没有认识到世界的客观规律时,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必然王国,我们盲目地受这些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时我们就是世界的奴隶。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客观规律,并且自觉地运用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支配世界时,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自由王国,这时我们就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老子就是这样,当他认识了奇点和关于奇点的世界客观规律后,他就自觉地运用这个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实践,从而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