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1)贵大患若身:贵重和太担心自己的身体。贵,贵重、重视。患,担心。
[正译]
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会感到惊恐,那是因为你太贵重担心自己的身体。什么叫得到宠爱和得到侮辱都会感到惊恐呢?因为人们都把宠爱看做上等,把侮辱看做下等,所以人们得到宠爱感到惊恐,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会感到惊恐。什么叫太贵重担心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之所以有担心,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那么我还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只有把天下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要贵重的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只有对天下的爱胜过对自己的身体的爱的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解说)
在这 一章(《老子》十三章) 中,老子先用“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来概括和总起全文。
老子在先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概括和总起全文后,下面就依此进行展开和说明。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先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宠辱若惊”进行展开和说明:
人为什么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会感到惊恐呢?那是因为人们把宠爱看做上等,把侮辱看做下等,所以人们得到宠爱感到惊恐,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
老子的这句话换句话说,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宠辱之心,他就不会产生惊恐了。
一个人如果没有宠辱之心,他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公而忘私,从而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多有益的事情来。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然后老子又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贵大患若身”进行展开和说明:
人为什么会贵重和担心自己的身体?那是因为我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那么我还有什么担心呢?
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忘掉了自己的身体,不贵重和担心自己的身体,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公而忘私,他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多有益的事情来。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根据上面得出结论说:所以只有把天下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要贵重的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只有对天下的爱胜过对自己的身体的爱的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换句话说,老子认为,只有无私无我和心里装满了国家和民族的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选举他成为国家领袖。
我们看到,老子在这一章(《老子》十三章)主张圣人无私,说一个人只有无私无我才能把天下交付给他。但是老子在七章说圣人因为无私才成就他的有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它呢?老子究竟是主张圣人无私呢,还是主张圣人有私呢?圣人究竟是无私的人呢,还是有私的人呢?
对于这个问题,正如我在解说《老子》三章和五章和七章时所指出的那样,因为世界是矛盾的,是复杂的,因为世界上的善恶好坏等等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和转换着的,所以世界上的事情的评判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对于一个人究竟是要无私还是要有私,这个事情也是很难说清楚的。有的人因为无私却成就了他的有私,有的人有私却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无私和有私是有时很难区分和说清楚的。
而且,按照矛盾辩证法,无私和有私可以在一个人人身上很好地集中和统一起来。因为无私可以转变到有私,因为有私实际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无私和有私之间并没有一条难于逾越的鸿沟,它们是可以相互彼此转化的。所以一个无私的人,可以是一个有私的人;而一个有私的人,也可以是一个无私的人。所以无私和有私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集中和统一起来。
这就是说,无私和有私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兼备,同时具有。
所以对于老子是究竟主张圣人无私,还是主张圣人有私的问题,我们的回答就是《老子》七章所指出的那样,那就是:圣人因为他的无私,所以才成就他的有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