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学 » 正文

《老子》五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7  浏览次数:590
核心提示:(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速穷,不如守中。[注释](1)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速穷,不如守中。

[注释 ]

(1)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喻指轻贱无用的东西。 (2) 橐 龠(tuoyue):古代的风箱。 

[正译]

     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当作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圣人没有仁爱,也把百姓当作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风鼓动越大,万物就越多产生。话语说多了就会加速败亡,不如保持中立。

(解说)

      《老子》五章我想讲两点。

        第一点,《老子》五章老子讲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说圣人有的时候不讲仁爱,把百姓当作刍狗使用,用了以后就扔掉或丢弃。这反映了圣人(统治者)有时对百姓不讲仁爱和无情的一面。

        可是我们看到老子在四十九章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意思是说圣人爱护老百姓,以百姓之心为心,把天下老百姓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又反映了圣人(统治者)对百姓讲求仁爱和有情的一面。

      《老子》七十二章、七十五章等章也都反映的是圣人(统治者)对百姓讲求仁爱和有情的一面。 

     老子一会儿主张说圣人(统治者)对百姓不讲仁爱,一会儿主张说圣人(统治者)对百姓讲求仁爱。我们问,老子究竟是主张统治者对人民要讲求仁爱呢,还是主张统治者对人民要不讲求仁爱呢?圣人(统治者) 究竟是无情的人呢,还是有情的人呢?我们该怎样理解它呢? 

        要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采用我在解说三章所采取的方法。

        那就是世界是矛盾的,老子人也是矛盾的,老子的思想也是矛盾的。

        因为老子人是矛盾的,老子的思想是矛盾的,所以他一会儿在这个场合这个情况下主张统治者对人民不讲仁爱,把百姓当做刍狗使用,而一会儿又在那个场合那个情况下主张统治者对人民讲求仁爱,要爱护呵护老百姓。

        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是矛盾和复杂的,世界上的事情的评判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我们说统治者在这个场合这个情况下对人民不讲仁爱,把百姓当做刍狗使用,而统治者又在那个场合那个情况下对人民讲求仁爱,一心爱护呵护老百姓,都是正确的。     

        也许有人认为,统治者对人民不讲仁爱、把百姓当做刍狗使用和统治者对人民讲求仁爱,一心爱护呵护老百姓,这两者很难在一个人身上统一起来,可是我们认为,这两者是可以按照矛盾辩证法在一个人身上成功地集中和统一起来。

        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历次战争期间,在反右倾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驱使数十万百万千万中国人民走向战场和进行相互斗争,不惜流血牺牲,这不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吗?可是你难道说毛泽东不是对人民讲求仁爱,不是一心爱护和呵护人民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吗?

        所以我们认为,统治者有的时候对人民不讲仁爱、把百姓当做刍狗使用和统治者有的时候对人民讲求仁爱,一心爱护呵护老百姓,这两者是可以按照矛盾辩证法在一个人身上成功地集中和统一起来。 

        而且,按照矛盾辩证法,因为不仁所以仁,因为仁所以不仁,仁和不仁并没有一条难于逾越的鸿沟,所以一个讲仁爱的人,可以有的时候表现出不讲仁爱。

        而且高级之士包括高级的统治者,因为他们比较高级,所以他们思想变通,行为令人难以认识。他们给人的印象是睹之象龙,行之象虎,所以令人很难捉摸和给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在《老子》十五章,老子对善于为道的高级之士的行为这样描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善于为道的高级之士因为比较高级,所以他们思想变通,行为变化不一,令人很难捉摸和给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因为善于为道的高级之人他们思想变通,行为变化不一,令人很难捉摸和给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高级的圣人(统治者)也思想变通,行为变化不一,令人很难捉摸和给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这个场合这个情况下,高级的圣人(统治者) 表现出对人民讲求仁爱,一心爱护呵护老百姓的一面,可是在那个场合那个情况下,高级的圣人(统治者)又表现出对人民不讲仁爱、把百姓当做刍狗使用的无情的一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要讲的第二点,是老子喜欢在讲话中发生跑题的现象。

        老子喜欢在讲话中发生跑题现象,了解这一点比较重要,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一书中我们通过正常逻辑认为很难贯通的一些章句。

        那么,老子为什么喜欢在讲话中发生跑题呢?

        我的研究认为,老子喜欢在讲话中发生跑题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老子》本是老子的口述而作成的书。因为《老子》本是老子的口述作成的书,也许他在口述《老子》时有底稿,但是当他照着底稿讲话和演讲时,他就难免有时候中途会离开底稿而发生跑题现象。而当时记录老子讲话之人,不问所以,照实记录老子的讲话,所以为我们保留了2500年前老子真实讲话的《老子》全文。

        ——我们从老子单凭口述就作成《老子》一书,就可以看出老子有多么清晰理智明辨的智慧了!

        老子喜欢在讲话中发生跑题的原因,第二是因为这与他有喜欢在讲话中发生跑题的兴趣和爱好有关。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兴趣和爱好的人,讲话中喜欢发生跑题一般是各种讲课和讲学的老师和教授们所持有的一种兴趣和爱好。

        因为喜欢在讲话中发生跑题一般是各种讲课和讲学的老师和教授们所持有的一种兴趣和爱好,所以老子在口述《老子》一书时也发生了跑题现象。

        老子是一个在讲课和讲话中发生跑题的高手。老子在《老子》一书中发生的跑题,跑题得高妙,跑题得自然,以致于2500年来中国研究《老子》的学者都没有看出他在跑题。

        总结起来,老子在《老子》一书中发生的跑题情况有两种:

        第一种,是他在下文接过他在前面的讲话所涉及的话题进行跑题;

        第二种,是他离开、或忘记他在前面讲述的话题进行跑题 。

        在老子的第一种跑题情况中,有的时候老子接过他在前面的讲话所涉及的话题进行跑题了一会后,又重新回到前面讲述的话题继续进行讲述;有的时候老子接过他在前面的讲话所涉及的话题进行跑题后,一直跑下去,再也不回来。

        在《老子》五章中也发生了跑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五章先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后紧接着讲“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们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联系吗?

        我们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下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联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只不过是老子引用来以作“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结论的一个譬喻而已。所以我们据此可以认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是老子接过前面讲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题发生的跑题。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子在接过前面讲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题跑题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后,又重新回到前面讲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天地话题继续进行讲述。这就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速穷,不如守中。” 

     “多言速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话语说多了就会加速败亡,不如保持中立。 这和老子在前面讲的前面讲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联系,所以我们认为,这是老子在接过前面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动而愈出”的话题发生的跑题现象。

        老子在十七章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下,畏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从此可以看出老子反对人过多讲话,认为一个人说话多了,承诺多了会导致信用丧失,会使人民对他产生不信任。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听不到他的声音、感觉不到他存在的人。我们认为,《老子》五章的“多言速穷,不如守中”是和老子在十七章说的““悠兮其贵言”相符合的,反映了老子一贯的反对人过多说话和讲求不言无言的无为的思想的。

        现在的问题是,老子是怎么做到从前面“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动而愈出”,一下子跑题到“多言速穷,不如守中”上去的?

        我们研究认为,老子之所以能够从前面“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动而愈出”,一下子跑题到“多言速穷,不如守中”上去,那是因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动而愈出”的语法和“多言速穷,不如守中”的“多言速穷”的语法相同,它们连接读起来也比较自然顺口,所以老子说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一下子联系跑题到“多言速穷,不如守中”上去了。

        大家通过我的研究发现可以看出,老子仅仅是因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动而愈出”的语法和“多言速穷,不如守中”的“多言速穷”的语法相同,它们连接读起来比较自然顺口,所以老子就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下子联系跑题到“多言速穷,不如守中”上去,这老子的跑题就太有点高妙神奇和有趣了。

        老子的这种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一下子联系跑题到“多言速穷,不如守中”上去,这种跑题虽然在外人看来有点高妙神奇,但是在老子看来却是十分自然和得心应手,因为中国老子就是这样的跑题顶级高手。

        总之,认识到老子在讲话中喜欢发生跑题,研究老子在讲话中跑题的艺术和技巧,是我们能够成功解释《老子》一书中我们通过正常逻辑认为很难贯通的一些疑难章句的关键和必要手段。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