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一个“明星”。在刚刚闭幕的阿布扎比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他成为中国年龄最小、身高最高的一名“世界冠军”。这个来自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中专三年级的18岁年轻人,在我国首次参加的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的比赛中,出人意料地获得一枚金牌。而他,一开始只是想去世界技能比拼的舞台上“学习一下”。
不要说是一般的外行,就是在花艺专业的内行看来,这也是一项比当“明星”还难的差事。花艺项目的比赛,有30%的客观分,70%的主观分,其中“客观分”有干净整洁度等多项计分指标,而“主观分”则主要靠评委“凭感觉”。评委总共有21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中国人觉得好看的,美国人不喜欢;美国人觉得漂亮的,欧洲人又不一定喜欢”。
中国选手是第一次参加花艺项目比赛,没有任何“前车之鉴”。别说金牌,就连拿到一枚奖牌,都不是按原计划可以“冲一冲”的。
潘沈涵后来取得的成绩,就连带队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以750分的高分得了第一,比第二、第三名整整高出25分和26分。这枚金牌,后来被上海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是“重大突破”,“说明我国技能人才的技术能够跟得上国际潮流、契合市场需求”。
据介绍,花艺比赛要求用一个黑色的木盒做构架,进行花型布置。比赛时,当潘沈涵把木盒锯开,想用螺丝拼接固定时,却发现现场并不提供螺丝。他灵机一动,用电钻钻孔,再把竹子做成竹隼打进去,顺利完成了拼接固定。而这一临场应变,令现场裁判赞叹不已。
“我们过去的老木匠,没有螺丝,都是这样固定木材的。没什么稀奇的。”裁判们不知道,眼前的这个花艺选手,原来的梦想是当一名建筑设计师。3年前中考时,潘沈涵的目标是一所重点高中,他早早地为自己规划好了未来,“要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系,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
但中考失利,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不变的,是继续做设计、做构造的梦想。花艺并不等于“插花”,它还包含了结构设计、架构构造等环节,有时要用电钻打孔,有时要用锯子切割,“也算是曲线实现梦想的一种途径吧”。
10月19日晚上8点,大个子潘沈涵身披国旗,登上了阿布扎比亚斯岛体育场的最高领奖台,成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中国代表团中,个子最高、年纪最小的金牌获得者。19个小时,他用150根枝条、600枝花、300枝叶材、30个盆栽,“编织”出一个属于中国的胜利“花篮”。
在位于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上海市园林学校)龙华校区1号楼的2层,有一个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花艺训练教室,放着数十盆各种用于花艺制作的容器、构架,这里就是“世赛”花艺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
在之前长达一年半的封闭式训练中,潘沈涵在这里经常一待就是12个小时,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甚至还要更晚。尽管学校离家只有4站路的距离,但他几乎不回家,“每天完成三四个作品,如果有作品质量不好,还会当场重做,直到做好。”
一个简单的捆绑粘贴动作,他会练几千遍,甚至上万遍。做一个造型花篮,他身边放着几百种工具,斜口钳、花艺刀、削花刀、切花刀、电钻、锯子,“花艺其实牵涉很多内容,木工、珠宝、人体花饰、铁艺、色彩。”
有人说,拿了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了,潘沈涵的“身价”就上去了。但小潘告诉记者,实际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并不能为他未来的升学或者就业带来多大帮助。
“我现在只剩下5个月时间了,要参加高考。”在经历一年多的封闭式集训后,潘沈涵的文化课明显“跟不上趟儿”了,但他也要跟其他一直在学习的同学一起参加“专升本”考试,“只有通过文化课考试,我才能进大学。”
想读园林专业的本科,还想读专业硕士。潘沈涵想要为象牙塔里的园林专家们带去一些新鲜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希望未来可以当一名老师。“不想那么早就业。”他告诉记者,中专毕业当一名绿化养护工,在目前的社会,实在算不上是多么理想的工作,尽管社会上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蓝领工人,“但薪水摆在那里,地位总不会太高。”
实际上,潘沈涵所在的园林绿化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比潘沈涵早一届的59名学生中,除了升学者和回乡学生,剩下19人都早早被全市各家园林企业“哄抢一空”。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