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在实验室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11月23日电,两年前,一则《中国医生要参与世界首例“换头术”》的消息让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突然陷入舆论漩涡,在一片惊叹、质疑声中,任晓平面对新华网的镜头回应了“换头术”的真真假假。那时,他的团队在1000只小白鼠上做过实验,成活率30%-50%,最长成活期是一天。
近日,因为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焦·卡纳韦罗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而“手术”地点在中国,任晓平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这让他再次站在了舆论中心。
在位于哈医大医疗转化中心的实验室里,任晓平的学生在做实验。
那么,谁参与了这例“手术”?两年了,实验上有哪些新进展?备受同行质疑的实验有图有真相么?为什么每次披露此项研究最新动态的都是外方专家?带着大家的疑问,我们走进了中国医生任晓平的实验室,关于他和他所做的实验,任晓平给出了他的回应:
追问1:报道称你们在遗体上进行了头移植并且获得了成功,是这样吗?在哪进行?主刀大夫是哪位?
任晓平:这是从外文转到国内的报道,可能在转译过程中一些报道并不是很贴切。我们用两例新鲜的遗体完成的不是头移植手术(不是“换头术”),而是人类头移植手术的外科模型。确切地说,这个实验是在去年11月底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验室完成的,是我带领团队及医生独立完成,我是主刀者。
追问2:本次实验的两具遗体从哪来?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任晓平:实验所用的遗体,经由家人签字同意捐献。研究获得了哈医大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我们用了两具男尸,这个是往临床转换前的实验,要临床模拟,两具遗体起码从性别上、形态上、肤色上尽量接近。
采访过程中,任晓平的学生正在做实验。
追问3:有考虑披露实验的现场图片、视频、数据等回应质疑吗?
任晓平:我们这是科学工作不是拍恐怖片。这个手术不是一般的手术,有些图片不能披露。为什么呢?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度,它不是所有常人能接受的,我发表文章没有用实际的插图,(尽管)所有的数据、影像、图片都有,我在杂志发表的文章插图是画家画的手术示意图。
任晓平提供的人体第一个头移植外科手术设计方案局部图。
追问4:脊髓神经功能修复是外界质疑“换头术”的一大关键点,目前,动物实验有哪些进展?
任晓平:脊髓的修复问题对于术后的恢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头移植能不能在临床顺利开展起到决定的作用。这两年我们开始做大鼠,共做了几十例,做的不是头(离断),而是头以下的脊髓部分,大概存活率90%以上,目前大鼠最长的存活时间是一个月。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做了20例左右的狗脊髓损伤(实验),狗的存活率在90%以上,最长的存活时间一年。
追问5:俄罗斯的志愿者最终选择传统保守的方法治疗,您担心未来活体实验缺少志愿者吗?
任晓平:找我的志愿者很多,总有电话打进来,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现在还没有进行临床的手术的考虑,志愿者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还不急。有一天在这些科学和技术问题都解决之后,我们会从这些患者中选出一个志愿者作为向临床转换的过渡,但我认为现在还为时过早。
追问6:为什么每次有新的进展都是意大利专家率先披露,您有什么顾虑吗?
任晓平:卡纳韦罗是我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实验的每一步进展他都知道,他的进展我也都知道,我们经常会联合地发表一些文章,取得了进展之后都非常地高兴,重大的科研成果在见刊之前,就过早地向媒体透露,人和人之间性格不同,中西方文化也有差异,我喜欢把我的科研成果在权威期刊上按照正常的流程发表。
追问7:哈尔滨医科大学对做这样的一个头移植相关的实验研究是什么态度?
任晓平:当然是支持的,不支持我也不会在这里从事这项研究,我回国已经五年了。
追问8:网友有疑问:如果不成功,是算手术失败呢,还是属于过失致人死亡?
任晓平:医生这个职业是个风险职业,医生不是神仙,每个手术都有它的风险性。如果让医生做每一个手术都能百分之百成功,那医生就都辞职不做了。
追问9:您如何回应“换头术”关于伦理方面的质疑?
任晓平:自从头移植成为社会热议焦点之后,关于其伦理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大家主要谈论和探讨的对象。我希望这种争议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只有大家都是建设性的,这项工作才能快速向前推进。
追问10:人类距离“换头术”还有多远?第一个人类头移植模型对于换头术意味着什么?
任晓平:头移植这个问题,它没有时间表,没有具体在哪里做。今天我可以说我们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我们对一些最棘手、最挑战的中枢神经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模型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为今后的头移植提出了第一个临床治疗、临床手术的一个方案、策略。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