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任晓平“头移植模型”论文称换头术可行,业内疑两大问题未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22  浏览次数:185361
核心提示:  11月21日,换头术的倡导者、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在一场见面会上称,团队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实验模型。  简短的见面会上,任晓平没有详述移植的具体细节,而是反复强调这
   11月21日,“换头术”的倡导者、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在一场见面会上称,团队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实验模型”。
 
  简短的见面会上,任晓平没有详述移植的具体细节,而是反复强调这次移植的重要意义,或自宣,或援引多个世界级外科杂志主编的高度评价,诸如“很了不起”、“里程碑式的”、“医学领域的阿波罗登月”……
 
  任晓平说,本次头移植实验模型相关的数据、过程和结果都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SNI(SurgicalNeurologyInternational,神经外科国际)上。
 
  任晓平
 
  SNI是一个仅在互联网上出版的学术期刊,人们可以免费获取上面的论文。因目前未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NCECITATIONINDEX)收录,所以没有影响因子数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SNI上检索发现了于11月17日发表的任晓平团队的论文。
 
  论文称,研究人员取得了三大进展:优化手术步骤、保留主要神经(膈肌和喉返神经)以及椎体稳定性评估。
 
  结论是确认了实施一起换头手术是可行的,下一步计划使用心脏跳动但脑死亡器官捐赠者的身体和特定疾病患者的头部,进行完整的移植操作。
 
  就任晓平的“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实验模型”和上述论文成果,澎湃新闻约请了多位业内专家进行点评。
 
  肯定其意义者认为,论文显示的此次遗体上头部移植过程,提供了解剖学资料和必要的手术流程。
 
  但大多数人都认为,任晓平此次遗体上的头部移植并未解决进行“换头术”要战胜的最根本和最基础的问题:免疫排斥如何克服?中枢神经系统如何修复再生?因此,“妄谈成功还为时尚早。”
 
  或许正因为此,比起同样执着于“换头术”的论文作者、意大利人塞尔焦•卡纳韦罗的高调宣称,任晓平在措辞上十分谨慎:不是“换头术”,是“头移植外科实验模型”;不要用“成功”,是“完成”。
 
  发表于SNI的任晓平团队论文
 
  论文结论:遗体头部移植确认实施换头手术是可行的
 
  这篇8页的论文于今年11月8日投给SNI,9天后获正式刊发。
 
  任晓平为通讯作者,其“换头术”的同好、意大利人塞尔焦•卡纳韦罗(SergioCanavero)名列8名作者的最后一位。
 
  在论文中,这次移植被命名为“人类头部移植吻合术”(CSA)。
 
  论文宣称,1970年,由于缺乏相应的手段让神经电火花能够跨越横断的脊髓(换句话说,就是修复断开的脊髓神经),相关实验并未进一步开展。
 
  但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新的手段,一段脊髓即使被完全切断,也有重新恢复功能性连接的可能。考虑到这一了不起的进步,我们(指任晓平团队)接受了这一挑战:在人体上进行首次头部移植吻合术的演练。
 
  论文显示,移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对象是两具刚刚死亡的、体形相似的男性遗体。
 
  与涉及单个器官(心脏,肝脏,肾脏,肺,胰腺之类)的移植手术不同,人头部移植吻合术需要神经系统、血管、骨科、胃肠和心胸外科医生协同工作。
 
  两个外科小组共5名医生分别在两具遗体上进行操作,全程耗时约18个小时,在预计时间内完成了所有操作。
 
  论文中写道,研究人员取得了如下进展:优化手术步骤、保留主要神经(膈肌和喉返神经)以及椎体稳定性评估。
 
  论文建议,最好在脊椎的C4和C5之间的“分水岭”处进行横断,因为这事关是否能正常说话,产生语音的关键神经RLN需要被重点关注。而迷走神经需要被二次吻合。
 
  另外,论文提醒,因为脊髓中的远端神经纤维在切断大约20分钟后就会开始死亡,所以,对横断的脊髓来说,任何耽搁都是有害的,必须立即进行融合。
 
  论文中强调,上述实验操作获得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人体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捐献遗体的家属也签了同意书。论文的结论称,本次在遗体上的移植可以确认,实施一起换头手术是可行的,没有令人信服的障碍来放弃这样的手术操作。下个阶段,研究人员计划使用心脏跳动但脑死亡器官捐赠者的身体上和特定疾病患者的头部,进行完整的移植操作。
 
  根据这次试验性操作,研究人员推测,在实际的“换头术”中,止血相关的操作可能会增加手术的时间。加上麻醉和低温诱导,整个头部移植吻合术可能在36小时内完成。而安全完成该手术所需的最低人数是16个人:
 
  分成四个独立的外科医生队伍,每组包括至少4名外科医生,比如脊柱外科医生(整形外科或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心胸外科,重建外科医生,以及具有颈部手术经验或专长的普通外科医生。
 
  只是在解剖结构和操作上完成了“彩排”
 
  对此次遗体头部移植持正面意见的专家,其肯定点集中在解剖学和手术流程方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整形外科主任张金明教授认为,在遗体上进行换头提供了解剖学资料,为未来某一天万一进行的“换头术”提供了手术操作流程,因此,具有一定价值,但不能炒作为“换头术获得成功”。
 
  对于论文中提到的“在深低温下,大脑可以在没有血液供应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存活1小时,这足以让外科医生完成所有的血管吻合术”,张金明表示,在深低温下,医生很难进行手术操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也向澎湃新闻表示,任晓平发表的论文内容从外科手术的流程上来说是必要的。
 
  该医师表示,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如果一个操作他从未做过,那么他必须在标本(人类遗体标本)上模拟操作,比如血管、神经等操作一整套流程下来,才能在人类活体上进行,“这次手术可以说是为将来进行活体头移植术的一次‘彩排’。”
 
  但“彩排”只是在解剖结构和操作上完成了,并不能解决功能上的修复问题,距离所谓的“换头术”成功还很遥远。也就是说把两个人的血管、神经都接通了,不见得两者之间就能配套实现功能上的吻合。“打个比方说,将两节电缆接上了,并不表示拉下电闸就一定能通电。”
 
  这名神经内科临床医生认为,仅从流程上来说,任晓平团队对于(移植)流程时间等的预演,进行得很标准:神经从哪里切断,从哪里接合,(怎么)更利于操作,更利于存活……
 
  “总体来说,我对这个事情抱中立态度,应该去尝试而不是全盘否定,至少有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去解决,哪怕目前有一些解决不了。”
 
  他举例说,目前技术条件下,存在脊髓连接不上、移植不了等难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如果将来解决了,“那么我们其他技术都已经具备了,那么一下子就成功了。”
 
  该受访医师评价称,“目前在流程和操作上都没有问题,也是在前人没有做的事情上往前迈进了一步,但至于功能恢复上则需要下一个技术领域——神经再生领域继续研究。”
 
  但对于任晓平下一步要进行的人类活体头移植手术,该医师称“不看好”。
 
  对于任晓平对媒体提及的脊髓融合所用的“特殊的化学药物”——聚乙二醇(PEG),受访医师表示因为神经无法缝合,用PEG来粘合神经类似于用502胶将两块豆腐粘合在一起而已。
 
  任晓平的探索未解决最根本和最基础的问题
 
  对于任晓平的遗体头部移植,业内更多的是批判和反对。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再生医学专家、研究员、中国干细胞分会秘书长戴建武称,任晓平团队的论文与换头术中的关健问题——脊髓损伤修复没有相关性。
 
  戴建武认为,“换头术”在遗体上进行没有意义,换头术的核心问题是脊髓损伤修复难题,而PEG修复脊髓损伤没有科学基础。
 
  戴建武带领的研究团队于2015年1月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治疗陈旧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戴建武重申,“换头术”即使可行,也应该遵照这样的科学程序:应该先在小动物如大鼠上进行,证明不死且运动功能恢复,再在大动物如狗或猴子上进行,证明能成活且运动功能恢复,然后才考虑人体试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吴震称这次的研究有炒作嫌疑,他说,如果PEG能够修复脊髓,那么很多脊髓休克的病人都可以修复。“他自身断了,你直接给他接上不就好了么,可以不用做头移植。”
 
  吴震说,“头身移植术”要面临三大问题,伦理、免疫排斥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现阶段免疫排斥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还无法保障“头身移植术”的成功。任晓平教授此次所做的研究也仅仅是人类“头身移植术”手术流程的探索,并未解决最根本和最基础的问题:免疫排斥如何克服?中枢神经系统如何修复再生?
 
  肺移植专家、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表示,“(论文)光说吻合上了,但实际有无功能完全证实不了,可算是一次在遗体上操作的练手,效果却未知。”
 
  他强调,任晓平团队此次在遗体上的实验说明不了太多问题,因为不是活体。
 
  对于此次事件引发的高度关注,陈静瑜有些担忧:目前媒体的报道让很多人以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换头术”的国家,这会让国外学界笑话,反而给中国医疗界带来负面影响。
 
  【同行者说】

  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晓华:
 
  1、任晓华的论文包含了部分血管和神经怎么做重建,有些谈得还蛮深的,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值得借鉴,但是回避了脊髓的功能到底怎么重建,目前只是一个解剖学上的研究;
 
  2、论文的主要突破:运用技术让脊髓在短时间内保留功能,不至于在短期内对脊髓神经元产生损伤;
 
  3、目前,脊髓怎么与躯体建立联系,这是神经网络最重要的通路,而此次研究尚未涉及这部分;
 
  4、这次仅仅是实验上的研究,尽管能做到形态学上建立了神经网络,但这种网络是不是真正能产生功能,这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5、实验室的研究最终不一定能成功,比如有些动物实验即使成功完成,也要经过三期临床实验才可以(算成功);
 
  6、把精力花在头部移植上是毫无意义的,不过,研究过程中解剖学上的发现如果能给临床提供一些亮点,我觉得这还是可取的;
 
  7、像霍金他有很智慧的大脑,但他四肢没办法活动,如果能把他的脊髓重建先做起来,这个我倒觉得是重大发现,而不是将精力花在头移植上,因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为人类造福;
 
  8、目前为止,包括加拿大、美国专门有做脊髓重建的人,但是几大实验室目前都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不看好;
 
  9、如果脊髓能够完全重建是100分,目前业界最多只能做到10-20分左右,而任晓平的研究则无法评分,因为认为任晓平的研究重点并不是脊髓重建,只是从手术学上完成相关步骤。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