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 » 正文

人亲土亲一家亲 两岸陶艺师携手烧制“釉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21  浏览次数:54779
   台湾陶艺师陈金旺取出来自台中大肚山的红土,福建陶艺师陈?取出来自建阳水吉的红土。两人交换红土后,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共同制成一个茶器胚胎。
 
  “天然泥的釉惑——陈金旺柴烧茶器展”近日在福州举行。闽台两位陶艺师认为,两岸红土的交换交融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和期许。“人亲,土亲,一家亲”。
 
  “做陶瓷的人不去建阳,是种很大的遗憾。”陈金旺在办展前特地跑了一趟福建建阳。
 
  中国陶器有几千年历史,其中,釉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项特殊的成就。两宋时期,福建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烧制的黑釉瓷器“建盏”受到追捧,盛极一时。
 
  作为建阳区建盏非遗文化传承人,陈?带着陈金旺探访了建阳水吉宋代古窑址,观摩了龙窑建盏工艺。“我们讨论泥料配方、分享烧窑技艺,一见如故,有说不完的话题。”陈?说。
 
  “建阳水吉土好、木材好,烧制建盏得天独厚。”陈金旺感慨,建阳水吉红土含铁量达到8%至10%,而台中大肚山红土含铁量只有约6%。另外,建阳用松枝助燃,这也是台湾没有的。
 
  虽然大肚山先天条件不如建阳,但令陈金旺引以为豪的是,他自己取材大肚山红土,利用独特的窑烧技术,也闯出了一片天地。
 
  过去,台中大肚山岩矿红土被视为低温土,主要用来制作红砖。陈金旺打破“低温不能为器”的魔咒,尝试以它为浆釉制作柴烧茶器。
 
  “建盏讲究兔毫、油滴、鹧鸪斑等釉色纹样,而我的柴烧作品比较在乎色彩。”陈金旺说,台中的红土没有建阳的好,只能靠窑变改变色彩,此次展览自己带来约百件柴烧茶器,釉色各具特点。
 
  传统制陶过程中,陶艺师会使用匣钵防止草木灰等物质污染胚体和釉面。但陈金旺不用匣钵,而是利用草木灰含量和落灰方式的不同,让釉面产生一定的玻化现象,烧制出别具特色的茶器。
 
  陈金旺说,这些茶器在台湾获得认可,最高峰时,一窑茶器卖了上百万元新台币。但他注意到,购买自己作品的台湾消费者比较有限,“大陆市场很大,我必须走出去。”他说。
 
  陈金旺频繁往来大陆。2015年,他成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客座教授。学院一位“80后”大陆老师专门到陈金旺的台中工作室学习了2个多月,后来成为辽阳知名的陶艺师。
 
  今年,陈金旺到海南和天津进行两岸陶艺交流,现在是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希望为更多年轻人传授传统技艺。
 
  这也是陈?孜孜努力的事情。从事建盏技艺10多年,他希望两岸携手让传统文化“传下去、传出去”。如今,这方面已初见成效,在福建商学院金融系任教的“80后”台中女子廖文如,得空就从福州赶到建阳,已经跟陈?学了半年多制陶技艺。
 
  此次亲见闽台两位“陈老师”交流制陶技艺,廖文如格外开心。她认为,建盏文化要更多交流,发展创新思维。“闽台血浓于水,亲上加亲,可作为坚实的第一步。”她说。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