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
开馆仪式
据浙江师范大学浙学研究院院长张涌泉教授与历史系胡铁球教授介绍,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经长期田野调查、广泛收集,现已购藏元明以来的民间文书近十万件,始自元代泰定四年(1327),延续至建国初年,时间跨度超过六百年。地域以浙江中部、南部地区为主,另有相当数量涉及福建、安徽、江西、云南等省。这些契约文书,形式上以土地契约、鱼鳞图册、诉状、归户册、时征册、分书、账本、书信为主,内容涉及经济活动的买卖、典当、借贷、雇佣、赠送、赔偿、租赁、贸易、合作、继承、转让、赋役等,社会生活的分家、立嗣、诉讼、民事调解等民间生活实态。是研究当时各地基层组织、赋役制度、产权关系、乡村社会等社会经济情况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比如遂昌县大柘镇全氏家族的286件文书,包括2件元代地契、56件明代地契、102件清代民国地契,文书记载了自元代始全氏从周氏手上购买的山地,历经六个多世纪流转的过程,堪称活的土地档案。
元代遂昌县大柘全氏契约文书
鱼鳞图册是官府为派征赋役而攒造的土地登记册籍。详细登记了每户业主的土地类型、面积、等级、坐落、变更等信息,精细程度远超同时期的西方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古代地籍管理的最高水平。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所藏鱼鳞图册超过百册,与实物相辅的是数量更大的电子资料库中近20万页的清同治朝兰溪、汤溪县鱼鳞图册,200余册民国金华县庄册以及数量不菲的归户册。值得一提的还有,馆藏清代武义县陶村的地方图,长约15米,总绘整个村的田土面貌,准确标示山川河流等情况,其绘制的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是举世无双的海内孤本。
同治兰溪县城区鱼鳞册
博物馆所藏的诉讼文书也很珍贵。其中一卷《惊天雷——清乾隆年间松阳县著佃互争垦地案》,包括原告、被告两造的呈状、催状、具结状、供词。县衙的批文、信票以及作为证据的契约、宗谱等内容,保存了档案最原始的形态。案件持续五年以上,在案人员多方介入,互控过程时常随两造利益的转变而改变诉争的主题,将基层民众“打官司”的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涌泉教授与胡铁球教授还表示,契约文书的收集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今后研究团队还有更艰苦的数字化整理及相关的深入研究工作。
开馆仪式后,举办了浙学高峰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先生在发言中指出,1902年,梁启超打出“新史学”的旗帜,认为民间之史不是没有记载,“人群历史”之所以缺乏,只是史家无有这等眼光。如果能充分利用契约文书这些民间史料,着力于通过活生生的历史原件,从历史现场里诠释民众如何对待和处理人群相互间的交涉,包括与老乡、与官方、与市场、与中介商交涉的种种情状,再现他们内心世界对于自主、互利、公益、避害的渴求,从“实然”状态出发,思考如何变成“应然”规则,我们就可能超越“启蒙”,真正完成“新史学”把民众当作“历史主体”的目标。只有当民众真正成了历史的主体,中华民族复兴的事业才落到关键处,变为百姓自家的事。
浙学高峰论坛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栾成显研究员讲座的题目为《鱼鳞册的遗存与研究价值》,他认为,鱼鳞图册看上去大体雷同,似乎千篇一律,但其所载的乃是当时官府在土地管理活动中的真实记录、原始记录,它记录了每块耕地诸多方面的详细信息,登载了人地关系的种种信息,也留下了土地流转,桑田变迁的历史印记。关于鱼鳞图册的研究不止是制度史的解读,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根据鱼鳞图册所载的各种土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相关的社会经济内涵,而这必须以大量的且保存完整的鱼鳞图册实物为前提。大量的且保存完整的浙江鱼鳞图册的面世,将相关研究带入新的阶段,从鱼鳞图册制度史的解读进入到利用鱼鳞图册所载的丰富的原始资料揭示其所反映的各方面的社会经济内涵,诸如,鱼鳞图册所反映的田土自然形态、土地占有形态、租佃关系、乡村基层组织、宗族分布等等。他还指出,鱼鳞图册是中国古代独创的土地管理制度,从宋代一直延续至民国,其对田土的精细的丈量,对业主产权的确立,对土地权属的变迁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善的登记管理制度,它的许多成就都远远早于相关西方近代文明的形成。对于今天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坚定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的讲座题为《地方民间文献与区域史如何走向世界》,他认为利用民间文献能够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加以重新审视,但揭示各个区域的结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注意打破那种从始至终以王朝大一统和以民族国家为研究单元的观念,已经有国外学者认为,从多元性来看,要把中国和西欧等量齐观,每一个中国的大区域,华南、华北、江南、西北、西南,都是和西欧的国家差不多的,甚至更大,更复杂。也要注意打破以中原王朝或平原腹心地带观察历史的视角或立场,而注意不仅有沿海的视角,还有山地的视角、湖区的视角、草原和绿洲的视角,注意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同的视角,才导致王朝视角的转换和更新。地方民间文献本身是不能走向世界的,因为世界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民间文献;区域史或地方史本身也是不能走向世界的,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史。但从地方民间文献以及建立其上的区域史研究所关心的问题是可以走向世界的。用刘志伟的话说,我们的研究是以特定时空中的人的能动行为、而不是从抽象的国家为出发点的,这些行为会反映出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智慧。
浙江工业大学的梅新林教授以《浙江文脉与浙学精神》为题,梳理了浙江文化的源流、变迁以及特质。复旦大学中文系傅杰教授则介绍了《章太炎全集》的编纂意义及得失。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