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长安剑:从电击疗法到豫章书院,为什么戒网瘾逃不出暴力手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02  浏览次数:125169
核心提示:  这两天,网瘾戒除学校的残忍教育再次出现:  这里有三条高压线:打架、顶撞老师、与异性说话。  一间不到十平米,窗户被封死,只有被子、枕头、尿盆、水杯和一桶水的小黑屋,是惩罚违反者链条的顶端。  在
   这两天,“网瘾”戒除学校的残忍教育再次出现:
 
  这里有三条“高压线”:打架、顶撞老师、与异性说话。
 
  一间不到十平米,窗户被封死,只有被子、枕头、尿盆、水杯和一桶水的“小黑屋”,是惩罚违反者链条的顶端。
 
  在此之下是打竹戒鞭、打戒尺、罚站。用来打学生的戒尺是大号钢尺,龙鞭也是钢筋做的。有人见到一个小女孩受鞭时,有几下没打准,打碎了旁边的大理石地砖。
 
  近日,这所位于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以戒网瘾之名,对学生进行体罚、囚禁、暴力训练,引起众多网友的愤怒。
 
  10月30日晚,南昌市青山湖区发布通报表示,经调查,网帖反映的问题部分存在,书院确有罚站、打戒尺、打竹戒鞭等行为和相关制度。对此,已责成相关部门进行处罚、追责。
 
  案件正在处理,但人们依旧愤怒,很多人从中看到了已经发生过的悲剧,愤怒之火也源自于此——
 
  为什么从当年引发巨大争议的电击疗法,到如今的豫章书院,“戒除网瘾”始终逃不出暴力手段?
 
  如果教不出来健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健康的未来?
 
  曾进入豫章书院的学生这样说:
 
  “只要有违背老师意愿的就打你,比如队列动一下,或者晚上考试的时候故意出难题,答不上来暴力伺候。”
 
  “打电话时老师要旁听,不能说学校不好的地方,不能让父母提前来接走。”
 
  “大铁门、水泥地,就给一床被子垫着,门外面还有老师看守。”
 
  在封建时代,在父权、君权和尊卑有序的封建思想下,形成了“师为尊,生为卑”的观念,因此孩子顽劣,遭到体罚很常见。
 
  但即使在那时,“打”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戒尺体罚也是点到为止,体现严厉即可,不是宣泄情绪的愤怒。
 
  而今我们早就迈入现代社会,中国也已步入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而现代化社会必须有现代化文明,现代化文明必须匹配现代化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者的使命和职责。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一句名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
 
  因体罚造成的心理阴影可能导致智商下降、行为不当、犯罪率上升已基本成为共识,甚至有些孩子因此而丧命。
 
  舆论曾一度批判这种教育方法,却仍有父母买账。从豫章书院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切,但也看到了他们确实是“不会教育的父母”。
 
  相信还有一些家长和报道中的母亲一样,觉得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病了:学习跟不上,休学在家玩游戏,足不出户。于是着着急急在网上找到了一家“教育机构”……
 
  但教育机构“病”了,怎么能指望它能教出“健康”的学生?如果教育教不出来健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健康的未来?
 
  从电击疗法到豫章书院,事实证明:还停留在用体罚达到惩戒目的的教育,已难以顺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已经进入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的现代文明,已难以接受这种古老刻板的教育方式。
 
  如果不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怎么可能为人师范?
 
  在豫章书院事件中,我们还应当反思更重要的一点是:
 
  无论父母还是豫章书院,都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无论父母还是学校,都没有权利使用暴力、侮辱等方式,打着“救救孩子”的旗号,践踏未成年人的身体和精神。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规定,禁止父母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父母自己尚无权借着管教的名义对子女拳脚相加,又怎么可能授权他人“代劳”?
 
  今年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中也已明确提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教师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倘若保护者反而成为加害者,这难道不是对自身最大的讽刺?
 
  2014年,曾有网友前往豫章书院参观,却被以“没有身份证”为由拒之门外。
 
  一扇大门,拦得住游客,但却绝不能让监管止步。书院可以自我管理,但却绝不允许它在法律面前“关起门来称大王”。
 
  在事件爆出后,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处置,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在新的时代,事后“治病”却并不值得称道。
 
  在法治中国,社会与家长们更需要的,是有关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不但要严格审核,更要依法监管,从而“治欲病”、“治未病”。
 
  为人师者应该懂得,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范之前,请先问问自己,法律还在心中吗?
 
  如果没有责任担当,怎么可能保护“圆梦一代”?
 
  从电击疗法到豫章学院,再也不容忽视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实是:网瘾真的是一种病吗?需要治吗?
 
  2009年,原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同时,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网络成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
 
  在很久很久以前,武侠和言情小说是不能让孩子看的,因为看小说会影响学习引发暴力和早恋;
 
  在很久很久以前,电视机是不能让孩子看的,因为看电视会影响学习耽误休息;
 
  在很久很久以前,游戏机是不能让孩子玩的,因为玩游戏机会玩物丧志和近视眼;
 
  在很久很久以前,电脑是不能让孩子玩的,因为玩电脑会导致网瘾……
 
  人们接受新事物都有一个从抗拒到接受的过程。那时,互联网刚刚普及,人们对待新鲜事物的眼光往往保守又畏惧。
 
  但在如今中国网民已突破7亿的背景下,我们已经很难摆脱互联网而生活,是不是该重新审视这个话题?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沉迷于网络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中的确会产生消极作用。尤其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里,父母出于对孩子前途的焦虑,对“网瘾”的忌惮可以理解。
 
  因此,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作为企业,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青少年上网控制时间。作为父母和学校,应当循循善诱的引导,而非死板教条的体罚,引发更大的悲剧。
 
  对于新时代的弄潮儿,习近平总书记已经预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没有把这一代青年培育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圆梦一代”,是所有人的失职!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