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手造中国》预告片(01:49)
“瓷器永远都是最火的!”《鬼吹灯》里有过这么一句台词。
千百年来,经过了战乱动乱离乱各种乱,再加上生活中的摩擦和磕碰,一件完美的老瓷器实属得之不易。
那些品相上佳的,被收藏家放入保险箱传给子孙,被博物馆放在玻璃罩里做镇馆之宝,于是,价值高的残瓷也会被特别关注。
2005年,佳士得拍卖这只剩一半的龙纹宣德瓷片,成交价36万。
2007年,一件由二十几片宣德瓷片粘成的盘子,成交价1200万。
即便用指甲盖儿大的清代瓷片所做的首饰,标价已经到了接近一万。
为什么瓷片能如此珍贵?
有一个拍摄团队,怀着这个疑问来到“瓷器首都”江西景德镇,走访了近百余瓷器匠人,拍出了一部5集人文纪录片——《手造中国》。
以《水土》《器度》《画心》《守艺》《薪火》来讲述瓷器的前世今生。
景德镇有个人叫罗瞎子,不是看不见,只是高度近视看不清。
罗瞎子父母都是瓷厂的工人,从小生活在景德镇落马桥,那里走路都踢瓷片。耳濡目染之下,他摸起一片碎瓷,就知道这是哪个年代,何种器型。若在哪个摊位上看准一块瓷片,他就从包中掏出iPad,检索里面存着的待修补的残器。
摊上的碎瓷片,iPad里记录的残器,相遇犹如失散多年的兄弟相见。
罗瞎子有间店铺,专营残瓷,店里立着一件他走眼买来的古董,上面贴着一张已经发黄的纸条:因贪买错,瞎子笑,古玩行最大敌人是贪。在商店的一面墙上,写着:留住景德镇的“根”与“魂”。
一件瓷器的价值几何罗瞎子不管,他只想玩拼图游戏,想让古老的瓷器重见天日,让世间的人见识到景德镇之美。
在景德镇,抱着留住瓷器之美这个信念的人,还有很多。
老詹,是景德镇里为数不多掌握原始制泥技术的工匠,为了挑选出上乘的原料,他坚守在一个山脚下,水碓旁,用手一个个将矿石挑选出来,挑在肩上运到河边清洗,经过一系列的浸泡敲打工序,最后再用光脚踩泥,一点点地踩上两个小时,为的是更好地感受泥土的气泡和温度,这样得出来的泥料才能制作出上好的瓷器。
三十年,老詹一直守在这个水碓旁,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人与泥相对,万籁俱寂,四下无声。
《手造中国》主创一直采用高速、高清、多方位的拍法,一边讲述了巧夺天工的器物和精巧的造瓷技艺,一边讲述了景德镇残余的匠人的生活,当然,最吸引目光的当然还是被拍得这么近距离、细致、美好得令人屏住呼吸的制瓷工序。
白釉的纯粹无暇;抱月瓶的完美弧度;阳光下,当水注入杯中时的瓷光流动。
在这部纪录片中,瓷器是动静之美的结合。
拍摄团队用了整整三年,走访了百余瓷器匠人,记录了数百年来的中国瓷道。中国手工匠人的佼佼者,通过敲打,清洗,配比,风干,火炼等多种奇特的手法和七十二道工序,把完全从大自然获得的材料,幻化成一件件天工之作。
65岁的吴文斌,利坯(薄胎)高手,一直想把泥胎修到1毫米薄厚,还能烧成完美的瓷器;
青花工匠姜姐执着于古老的技艺,一直潜心研究青花瓷纹饰的绘制,她喜爱植物热爱自然,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用于青花绘制;
方丽为了给70多岁的妈妈祝寿,煞费苦心请了制瓷朋友圈里所有的高手打造粉彩百鹿尊;
小邹一家四代坚守着为陶瓷绘画制笔的手工活计,每支笔不过10元的价格,却有着繁杂的制作工序;
“要想穷,烧郎红”代表了郎窑红的难度,老吕祖传的郎红烧制秘诀在今天已经被他成功升级应用到了气窑烧制上,面对孩子已经不再从事瓷器行业的事实,一向关起门来做事的秘方守卫者,将几代人研究的秘诀在开窑前讲给了新参加工作的两个大学生学徒。希望传出去的是技艺,留下来的是瓷魂。
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这些站在瓷器背后的人们。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