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表现在认识之后的自我的行为,它建立在极微积聚的个体的实之上。其中的?和业进一步表现了我和意,唯一不同的是我成了主导的因,或者说知成了自主的因。
明了一切认识一切的行为,本身就超越了一切,这是知的作用。行为由知引导,并由知而追求至善。至善来自于真知,即实的事实状态,那么获得正确的知识就成了关键。
我是实,我在实之中实现行为和意志。当错误的认识被排除,烦恼和过失在知的作用下不断的减少的时候,我的行为和意志获得真实存在。这时苦的被动性、生的有限性、作业的非我的意志在逐渐消亡,而我的表现则趋于完满,这就是解脱。解脱由认识至善开始,由获得至善而完满,其具体的认识是:“1、至善来自对量、所量、疑、动机、实例、宗义、论式、思择、决了、论议、论诤、坏义、似因、曲解、倒难、堕负这些谛的知识。”(《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姚卫群编译第63页,《正理经》)解脱状态是个体存在获得自主的形式,是真实。这个形式剔除了虚假知识,确立了正确认识的方法,在思择、决了、论议、论诤中真实性获得自主的存在形式,一切已不同。苦、生、作业、过失与烦恼、错误的认识只是相对的东西,它们只是求知的行动中的附带的东西。
知的作用创造了这个不同,并创造了获得正确认识的方法和探究的特定的知识。初步认识的方式是量和所量,它们表现了知和所以知;疑、动机、实例、宗义、论式表现了知的能动性和个体方式;在思择、决了、论议、论诤中知获得自主性的存在方式,并确立了真实性存在的新形式;坏义、似因、曲解、倒难、堕负是对自我行为的再认识,其意义是破而立真。我从极微积聚的和合中来,知使我获得全方位的认识,并实现自主的真实性。
量,就是知,或者说一定的知的表现。量有四种:现量、比量、譬喻量、言量,它们分步的展现了知的表现和作用。现量是接触所产生的认识,五根和环境相接触必有一定程度的感知,这个程度的量由我们行动的能力决定。它是真实的基础,但只能用感知来表达。如实感知事物的表现,只能在反复的中确认,在反复的感知中确立了感知的实,同时也确立了量。比量则是感知的发挥,在认识因果变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知的存在。比量分为:有前比量、有余比量和平等比量,它们表现的意义是知在行动。“①、有前比量是指从因推果,如见黑云,推知将要下雨。有余比量是指从果推因,如见江中充满浊水,推知江的上游有雨。平等比量指同类推理,如见某一国的一种树开花,推知另一国的同一种树亦开了花。”(《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姚卫群编译第64页,《正理经》)知由比量确立,但确立的不只是知,而是现在的动态和我的动态。譬喻量确立了一个类的知识,其中的相似与区别沿着一个主要的线路发展变化,它确立了一个主要的知的表现。言量是对知的描述和表达,通过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对比和主要特征的描述表达了这个事物,这里表达的不只是这个事物的存在,它主要表达的是一个知的存在。其中有关于可见事物的表达和不可见事物的表达,可见的事物是对感知的表达,不可见的事物是对纯粹的知的表达,它标志着知的作用。
所量,就是所以知,或者说存在的知。存在就是实,是由极微积聚而确立的和合的实。其中转变、确立和表现只是实存在的不同的形式,或者说是实崇高的形式,其中有我及其我的作用和知的作用。崇高性由存在的真实性表现出来,即由我、身、根、境、觉、意、作业到过失、再生、果报、苦、解脱实现了存在和真实,这是知的存在和真实。我的实就是关于欲、策、勤勇、乐、苦、认识作用的知,它们的存在是实,但只有其知才是我。身的实是和合的知,是作业、根、情感意志的依托体,其知表现了身的存在。它是一个个体,作业、根、情感意志的作用使它处于动态,或者说得以表现。根的实是多样性的知,它表现了特定的作用,同时表现了能动的不同的形式。这是真实的形式,鼻、舌、眼、皮、耳它们由极微构成并以其作用而构成一个整体,它们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知表现了其实的存在。境的实是感知的能力范围的知,或者说量的知。一定的知一定的量获得一定的境,它表现了一个能动的程度和知的程度,其主动性的转换认识了境。觉的实是能动的知,它认识了动的自我意义,就是说动表现了我、身、根、境,而这个知表现了觉。意的实是透析的知,它表现了聚焦于一点而取其一点的能力意志,它使我可以实现多项的选择而不至于会乱。各个根是同时完成自己的功能的,然而意却不是如此,它在同时把握的情况下并能关注一个,尽管关注的程度要受到自己知的能力的限制,但它综合运用了觉。作业的实是转变突破现在的知,或者说实现作用,或者说行动。这个作用是有意的实完成的,它完成的是我的意志行动,并带动周围境的变化。其意义不在于一个持续的动作,而在于一个持续的我。过失的实是认识自我的行为作用而认识自我的知,它预示着一个我的标准的确立,从而以此确立我。再生的实是一个真标准的知,它确立了一个真我,其意义犹如再生。其中的轮回是由新的意义执导的,而知则进入另一个境界。果报的实是针对再生的知,崇高的意义表现了存在的光辉,自我踏入至善的历程。苦的实是克服自我的知,持续的阻力和崇高的孤独创造了苦的特殊存在,其中有实的必然性、感知的必然性、我的意志的必然性,而认识这些同样是必然性。当融会贯通之时则获得存在的真实,融会贯通就是灭苦,灭苦就是超越自我。解脱的实就是实现存在的实。其状态是我的实与知的实与存在的实合一,这是由知到知存在的行动,当我完全发挥的时候则我已不存在了。
疑,就是知的行动。在量的基础上而重新实现所量的知,在真实的基础上而实现真实的意义,那么,疑就是依据现在的实而再一步的判断。“23.疑是探寻思索,(它产生于不同场合:)有许多事物同有的特性、有不能确定属任何事物的特性、有矛盾(的说法)、有感知的无规律性、又不可感知(的无规律性)。”(《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姚卫群编译第66页,《正理经》)真实性更加具体,而伴随的疑问更加深入,其无规律性不可感知的意义在于知正在行动。
动机,就是知的自主性,它来自于我的本能或知的意志。由我的本能到知的意志是一个纯粹化的过程,也是动机觉醒的过程。知逐步的代替本能,但这只是一个更加崇高的意义。“24、动机是(要达到某种)目地的精神活动。”(《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姚卫群编译第67页,《正理经》)目地的存在标志着一个超现实的存在,它使现在的一切处于动态中,并处于自我意志中。精神活动就是目地的活动意义,借助于形式的变化而达到一种精神活动的现象,借助于实而达到崇高的实。其中的我由极微积聚的实到个体自我意志的实,再到存在的实,至善的光辉确立了动机现象,或者说精神活动。
实例,就是掌握的知,是完全发挥的一定的量。
宗义,是关于一定的极限认识,并形成学派、前提、假定的稳定的模式。
论式,一个认识和把握的标准,通过宗、因、喻、合、结把握一定量及其知。
思择,认识和选择确立了自主地存在,其思考的是真实特性、选择的是真实特性。
决了,是一定量的知对事物的认识,或者说在某一个层面上,排除其他而确立真实性。
论议,突破自我的知识层面,在一个更大的场合中进行推理、论证、辩驳。
论诤,直至核心的论议方法。
坏义,针对性的提出反对意见,并不需要立论辩护。
似因,确立不确定因素,排除导致不确定的结论的因。
曲解,打乱对方的言词,使论证更加深入。
倒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
堕负,在误解和不理解的情况下,打乱重来。
诸谛确立了一个自主的行为意志的实。“17、既然出现的是一个带有认识工具的认识者,那么所不同的就仅是名称了。”(《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姚卫群编译第91页,《正理经》)其中的实质是自然法则和奥义,也就是真知。掌握了游泳的技巧则可在水中畅游,掌握了飞翔的技巧则可遨游蓝天,这就是法则和奥义。获得真知则可实现其实,或者是存在。
人以知识所实现的是行动和自主的意志,至善则形成一个自主存在的整体,即一个无限运作的意义。
这是解脱的唯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