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道的运动形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3  浏览次数:2732
核心提示:李汉潮道的运动形式就是突破现在。想要远行,首先要离开现在这个地方,这就是道的运动形式。一定的形式展现了具体的变化,实现了个体的运动。万事万物无不是这个运动的自我存在,而这一切本身就是道。道就是存在运动
李汉潮

道的运动形式就是突破现在。想要远行,首先要离开现在这个地方,这就是道的运动形式。

   一定的形式展现了具体的变化,实现了个体的运动。万事万物无不是这个运动的自我存在,而这一切本身就是道。道就是存在运动,其运动形式就是万物的运动形式,即一个力量作用的自我表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第四章)道,实现的是突破而运动存在的力量作用,其作用永不停止而至于无限,它面对的是未知,从而构成万物的原动力。万物以道而实现自我的形式,同时以自我的形式表现道。纯粹的运动形式就是道的运动形式,这是一个整体划一的意志。

“冲”就是突破未知的行动,或者说离开现在,它是以人类的感知方式所范畴出的一个能动性的运作形象。其所表示的方式是人类的,但其表示的存在却是自然存在,是力量的形式。“道”亦如此。或可理解成“道”存在于冲的能动性的运作之中,是“冲”的能动性质成就了“道”。此处,“冲”只是表述了一种性质,它有空虚、空间的含义,其中隐含着一种未知世界的意义。空虚与空间只是“冲”的结果,它真正的意义是将已知与未知联系在一起的能力行为。这是“道”的本能行为,这个行为构成了个体自我存在。在这个个体获得了自然整体的意义的时候则就获得了“道”。“道”的性质就是个体关于实现其整体的性质。它包括个体突破个体和走入未知两种力量的性质,预示着个体现在的意义和个体过去、现在、未来整体的意义并存,且混一。

人的情感如万物的情感一样,都是个体的情感,人的形式同样是个体的形式,只有获得自然意志的方向才与道合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天地的意义不以某一类个体的情感仁义而改变,万物只是天地彰显自我意志的形式;圣人的意义不以某一个人的情感意义而改变,它使更多的人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在天地之中。整体的意志是个体存在的基础和方向,自然的法则就是个体意志的法则,但其运动则是整体的存在。

“仁”所代表的是人类的情感和意义,“天地”则代表的是万类万物整体的情感和意义,也就是一个运动表现的整体。“刍狗”本意只是象征人们祭祀天地的一份心意,用来确立自我的存在,但此处则代表个体自我实现于天地之间的自然意义。生亦自然死亦自然,其作用与意义亦自然。这里突显出一个自然法则,它存在于人类的主动性之外,即存在于人类的情感意志之外。圣人理解了它的绝对性因而不受某一个人因素的影响,它使人主动性的参与自然竞争实现个体的极限发挥。

天地就是一个整体的运动,天地之间就是一个运动的场所,个体以其运动而存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中”就是运动,就是全部发挥的状态,或者说持续性不间断。全部发挥就是正在运动,即自然状态。风囊的运作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来回的运动,二是持续的获得,也就是存在。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个体只有运动才能获得存在。否则就是不存在,即消亡。这就是自然法。运动与获得是成比例的,运动越多获得越多。天地的意义在于运动,运动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就是道的运动形式,其实质就是否定自我现在的存在形式而实现纯粹的运动意义。天地永远都存在,天地之所以能永远存在,只是因为运动才能永远存在。所以圣人将自己全部发挥后则更早的获得存在,将自己的因素排除掉则能更好的实现自己。这不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私人欲求,而是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满足自己的愿望,圣人在运动之中实现了无的法则获得了自我最大化。自然公平的提供了无限的基础,它为人类追求无限而创立了空间。

无的法则是知的意志和理性,它战胜了自我。个体战胜了自我,则拥有创造万事万物的机能。它构成自然运动不止的意志,不受个体形式的限制而具有运动的能力。其无形无相无尽无期是它的象征。一切都在运动之中存在,一时的所得和意义只有放弃重归于自我运动才有意义。任何成功都只是现在的成功,只有站在成功之上才能实现自然无的法则,从而实现自然无穷的意义。无的法则充斥在多姿多彩的人类世界之中,圣人将形形色色的现在形式虚无掉而去把握存在运动。无的行为意志包含了对自我的认识,对现实现象的认识,对自然整体意志的认识,它的意义是创立超越的意志实现超越的力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第十章)婴儿并不是弱小,他象征着最初的运动形式,那就是无,或者说纯粹的运动存在。他是纯粹的势能,犹如一个人集中精力而去做一件事从而排除一切干扰的状态,他是一个开始。这就是自然自强不息的品德。实现无的法则就是实现自然自强不息的品德,战胜自我则获得自然。人们行动的方式只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能再向前走一步吗?这个再一步跨出了自然行动的范围,它标志着自我行为的诞生。它承前启后完成了一个生命运动。“抱一”、“婴儿”从不同的方式方向描述了这个再一步的持续性。“再一步”的性质是获得突破现实的能力,它是新的能力的欲望意志。

    生就是创造,就是有。然而生与有的关系是不有,或者说不停止于现在的有,即实现无的运动状态。生生不息是建立在一次次无的基础之上实现的。表面上看是有的连续的运动现象,内在的玄机则实现的是自然无的法则和品德,那就是创造运动。

道的运动形式就是无的创造运动的形式,即将现在的一切踩在脚下。

n>g>nsP-spacerun:'yes'; font-size:10.5000pt; " >

 

圣人把握了无也就是把握了现在。此处的“不言”就是自然的力量行为和不言的法则。“不言”预示着自然的运行不受个体情感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个体的位置和情感的意义。个体只是自然运动中的一个体,它的情感就是关于这一位置的认识。其中爱恨情仇所表现出来的痛苦与快乐的情感形式,就是对自然运行的感受。它的意义就是知。知我们自己,知我们在作什么要做什么。然而情感本身并没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具体的行为实现,则情感只能是痛苦,因为它脱离了自然成为个体固有的东西。

所谓的圣人就是能够把握自然实施自我情感欲望的人。它明白美、丑、善、恶的情感形式之下是同样的力量形式。自然的位序不以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它以进步发展的方向依次展列。这个方向自然地用得来表示,得善、得有、得情感。但如何得?“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就将所得化成无,然后去作有的事业。无的自然意志是否定、失去、毁灭其情感意志是恶:有的自然意志是肯定、获得、创造其情感意志是善。从自然发展的位序看恶在先善在后,从发展进步的角度看恶在后善在前,但无是开始,有是表现。

实现了有与无则实现了个体的运动存在,并以此展现了自然大道。个体以自我的意志而面对未知,其自我只是一个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运动个体,它无条件的归依于自然意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