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川宜宾为起点的五尺道亦称茶马古道,除了主线,还有支线犹如毛细血管一样渗透于川南大地。
茶马古道行进图
四川宜宾,先民为?人,古设?道县。今胜天镇红岩山尚存?人居主“蛮洞”百余处。
?人居住“蛮洞”
自秦而起,?人拓展了与外界沟通的道路,为便于各地车马通行,统一了建标准:路宽五尺,便称为“五尺道”。
路宽五尺,便称为“五尺道”
在四川宜宾市高县胜天镇红岩山,尚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以五尺为标准的道路,虽掩于草丛中,但依稀可辨昔日的人马来往的盛况。
保存完好的以五尺
先民为走捷径,古道或悬空而来,或依绝壁而建,多处险要之地,常有事故发生。为保出行平安,先民在路旁绝壁悬崖处供奉菩萨,方便过往行人祭拜。
茶马古道旁供祭拜的菩萨
全石凿阶为路,多为5尺,而在土路上又多以3尺石板铺路,为人行道,左右两侧为泥路,方便马走,不伤马蹄。
从石板残缺、坑洼不平和两侧泥土远低于石板的痕迹来看,可以遥想当年:车辚辚、马萧萧、商人贩货鼓腰包的繁盛景象。
失去往日繁华的古道
四川宜宾市高县胜天古道一条北上,一条南下。北上者,场镇——新福——安和——水流溪,然后乘船北上或东进,此线古道尚存数千级石阶。
存数千级石阶
石阶蜿蜒而上,消失在在丛林尽头,路旁偶有野花盛开,空气清新,是徒步者十分喜好的一条古道。
鲜花盛开伴古道
古史所记“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这千余里当然包括我们西南半壁---古戎州,宜宾。
先民们逢山开道,哪怕是悬崖绝壁;遇水架桥,哪怕是峡谷深渊。
有较简单的,择一狭窄处,借天然石为桥墩,以两条石横搭,即成一桥。名为“两碰石”桥,现今虽断还连。
“两碰石”桥
也有如田坝头这座桥一样的,桥墩不甚结实,但桥板的结实和厚重让惊叹,以一巨大而规整的独石为桥。
这巨大的石板在哪里开凿,又是如何运到这溪边的很让人费解。
最厚重的古道石桥
当然,古道上更多的是这种多孔石桥,建在石滩上,不但用材可就地取,而且桥基牢固,数百上千年依然立在溪边河旁,见证的古道的兴衰,现存于风鸣村的一石桥就是如此。
据说,桥头一观音,有求必应,过往客商都拜求,百分之百的灵验,于是这桥就名为“百灵桥”了。
虽是道听途说,但祈求平安往返定是每个人的愿望。
古道百灵桥
先民也掌握了造石拱桥的技术,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雨后古道,天上有彩虹,地上有如虹似的桥,也给古道增添了些许别样景致。
繁华远去古桥依旧
古道,修建和维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先民采用的方式之一便是捐款。在安和村黄河口,就有名为“第一桥”的碑记录了过往商人的捐款情况。
捐款建桥功德碑
以捐款修建的桥,桥宽约一米,为五孔,均为厚重条石铺砌,结实耐用,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繁华落幕历史远去
长长短短的支线,犹如涓涓细流,汇入五尺道这主线,沟通了胜天与外界的联系,也繁荣了经贸、文化等。
依稀的古道行人
人们好奇的是:胜天的五尺道运送什么?四川宜宾市高县胜天镇自古为鱼米之乡,胜天大米、白酒作为交易货物通过五尺道运到各地,尤其是云南、贵州。
现今流存于民间的传说“老鹰在福溪把米船啄翻”就是明证,当年胜天商贩把各地米集中在一起,走南线,从场镇出发——凤鸣——新和——汪家——英鼓——铜鼓到福溪装船,从水路运到“石门关”渡口上岸,走陆路至云南。
今胜天大米在云南依然很行销。
古道旁边繁荣小镇美景
五尺古道,如今被公路、铁路现代交通所代替,已失去往日的作用,但在祖国西部旅游开发当中,又焕发了生机,成了另一道靓丽的风景,助力脱贫攻坚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