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不完的字 摁不完的手印(本报记者 杨春 摄)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党和国家爱民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打好这场硬仗,党中央、国务院配套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西部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不务实和形式主义现象。务虚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精准识贫”,一些地方在管控流程上真是下足功夫,过分强调“留痕”,要求基层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层层签字画押。为摸清贫困户底数和方便督促检查,还精心设计出一式多份的表格,填报内容列得非常“精准”。比如仅贫困户收入一项,就列出了“工资性收入”“政策性收入”“产业收入”等多项。这些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考核督查办法,被迫性地搬到了贫困家庭户头上。
结果是,精准识贫变成了“精准填表”。有位驻村第一书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126家贫困户,每户的扶贫统计表均为一式4份,每份表格他需要在4个不同的地方签上大名,仅填写一遍他就需要签2080个名字。
不只是驻村第一书记要签、村干部要签,贫困对象也要签。为在规定的时间里填完表格,往往是几名村干部流水线作业,打印机都打坏几台。对表格所填内容的审核倒放松了。让基层扶贫干部感到无奈的是,类似的表格今天填了明天又填,昨天才让贫困户摁了手印,今天又要找上门再摁一遍。
签字、摁手印也是一种习惯(本报记者 杨春 摄)
基层干部普遍反映,有些部门每季度就要一次脱贫成效情况的综合报告,半年就要一次帮扶对象增收情况,考核安置房建设还要精确到多少间;很多检查也是要填报各种进度表、月度表等。真是一入扶贫深似海,每日每夜做表格,忙上忙下没实事,只为应付迎国检,脱没脱贫靠自己造血,的确肥了耗材店。
这样一来,本该走进贫困家庭的扶贫干部,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开会和写文填表上。开完大大小小的会,还要写材料落实会议精神。他们抱怨,整天在文山会海里往来复去,哪里还有时间了解贫困户疾苦,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扶贫成扰民,帮民成送礼,送礼堵人嘴,造表脱贫还是贫。
“表下来,表上去”,也让贫困户产生抵触情绪。一些贫困户对扶贫干部说,每次来不是填表就是调查,不是签字就是画押,这样的扶贫我们不欢迎,更不需要。客观地来讲,在这场高层出发点好,中间瞎指挥的闹剧中最苦最累的绝对是贫困家庭、社、村和乡镇的干部。
话虽很难听,但话糙理不糙。对贫困户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是增收致富的好点子、真措施,才是贫困家庭需要的真扶贫。
门前的“明白卡”真明白了吗?(本报记者 杨春 摄)
最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哭笑不得的,是“明白卡”上墙。一些地方要求扶贫干部将俗称为“明白卡”的贫困户信息登记表塑封后贴在贫困户的房前,登记表上有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包扶干部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等,右上角还有贫困户和包扶干部的合影。
有包扶干部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明白卡”上的信息,贫困户和包扶干部都装在心里,还用上墙?还不是做给上面看的?这样的虚功实做,一方面浪费了基层干部的精力,另一方面也伤害了贫困群众的感情。
帮扶干部手机短信提示必须完成的账单(本报记者 杨春 摄)
中央要求把握好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不是无的放矢;要求防止形式主义的警示,也正当其时。今后几年,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此,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
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扶贫干部能有时间、有精力专注于扶贫本身,能把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贫困户家庭,用来跟困难群众待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摸清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遭遇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和落脚点。
同时,要统筹安排对基层工作的检查考核。上级部门的全面检查、定期抽查、复核回访等按年度科学安排,纪检、审计和部门内部核查应加强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劳动,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落实扶贫工作中,真抓、实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这场难打、又必须打赢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