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团长祁素兰
祁素兰与家人在一起
【本报记者孙守广】河南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在中原这片沃土上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豫剧大师,令人敬仰;近年来,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团长祁素兰,因为酷爱戏剧艺术竟然把一个“草根剧团”推出国门,饮誉海内外,再次引起轰动。祁素兰也因此收获了“中国时代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美誉。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随着休闲娱乐方式的转变,戏曲艺术普遍面临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而河南省延津县的农家女祁素兰逆势而上,却把戏曲演出市场在文化下乡的大潮中做的风生水起,精采不断。
一位农民被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并且激活了戏曲下乡的一池春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带着这种好奇之心,本报记者赶赴河南延津采访了这位著名的农民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6月20日下午,祁素兰带着她的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正在封丘县荆隆宫乡于店村演出,记者如约而至。见到祁素兰时,她正在演出舞台旁边的一座庙宇院子里为演职人员准备晚饭。
团长亲自下厨?祁素兰见记者有些吃惊,忙放下手中的餐具说:“为了减少开支,提高演职人员的待遇,团里没有配备专职厨师,我们都是自己做。”
祁素兰的话,不由得让记者暗生敬意。
采访是在庙宇的一间大堂里进行的。祁素兰的人生故事从她口中缓缓流出,就像一条奔腾的小河,有跌宕起伏的惊险,也有细流淙淙的舒缓,更有战胜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奋斗。她的语速也随之时而平缓,时而激情澎湃。
挑战命运
1957年祁素兰生于封丘县冯村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正赶上国家最困难时期,家里一贫如洗,衣食无着。母亲生了她们姊妹7个,祁素兰排行老四。小时候的祁素兰和同龄人一样,十分渴望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无奈家境贫寒,姊妹众多,父母实在无力供养,祁素兰只读了小学一年级就告别了心爱的校园,带着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帮父母操持家务。
当时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单调,每逢看电影、听大戏,祁素兰都会兴高采烈地领着小弟小妹前往。不管是三里五里,还是十里八村,她次次必到。看着舞台上演员们的生动表演,祁素兰简直入了迷,能上台唱戏当演员是她幼小心灵的最大梦想。
她天性羞怯,有人的地方不敢唱,只有在野外没人处她才放开嗓子,来上一段,过过戏瘾。就这样,祁素兰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一天天长大,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顺理成章,祁素兰出嫁到了延津县僧固乡王乡固村。
婆家同样姊妹众多,有兄妹8个,祁素兰两口子排行老二,家庭生活依旧困难。为给兄弟们娶妻建房,到了1985年分家时,祁素兰两口子已是债台高筑光债务已有30000多元。这在当时不啻为天文数字。
他们没有被巨额的债务压倒,而是振作精神,谋思路,求发展,各显本领。爱人领工外出搞建筑,祁素兰在家筹办了一个养鸡场。祁素兰一边搞养殖,一边带自己的孩子,个中的辛酸可想而知。当时祁素兰共养了3000多只鸡,她白天磨饲料喂鸡,晚上还要宰鸡,天不亮就要把宰好的鸡送到用户和小贩的手里。有时候几天都吃不上热饭,饿了,就着大葱吃馒头,吃了抓紧时间睡觉。就这样,整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的劳作,让祁素兰养成了坚毅顽强的性格。
祁素兰回忆起这段经历是这样说的:“当年的债务确实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是我哭也是唱着戏哭,只让别人听见我的笑声,不让别人听见我的哭声。”多么坚强的女性!她养鸡一年后开了一个废品收购站,继而开饭店,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到了1987年,她们两口子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让贫困的家庭打了一个翻身仗,最早一批实现了小康。
筹建民间艺术团
百善孝为先。祁素兰是远近出了名的好媳妇。结婚以后,她孝敬公婆,任劳任怨,从没和兄弟姐妹、妯娌之间吵过嘴,红过脸。她对自己“抠门”,对公婆却很大方,别人家里用上了电器的时候,她却忍着热,连电风扇都舍不得买。在家庭最困难时期,她往往扣掉孩子们的零食,孝敬老人。
1997年,祁素兰承包了县城里的一家宾馆。宾馆对面有一个溜冰场,戏迷们经常在那里吹拉弹唱,排演节目。丝竹之声听得祁素兰心里痒痒的。天气不好的时候,祁素兰就把他们请到自己宾馆的舞厅里让他们继续唱戏,久而久之,她也融进了戏迷队伍。在人少的时候,她马上央求着乐队师傅配合,自己也来上一段。
2003年12月,恰逢公公过76岁生日,原定在大摆筵席之余,还要在电视台为老人点播戏曲助兴。祁素兰忽然冒出个想法,与其在电视上点播,何不让自己和票友唱戏为公公祝寿呢?
祁素兰有这种想法后马上行动,没有正规的服装,她就每人买了一套红棉袄白围巾当作戏装,虽然有点不伦不类,却也整齐划一。结果他们这一唱,立刻赢得了满堂喝彩。这让祁素兰充满了信心,她立刻决定,要把这些戏迷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演出团体,为喜爱戏曲的老人们义务演出。
她说服了爱人,把家里仅有的15万元积蓄拿出来,购置行头,请已经解散的县剧团的乐队师傅和那些喜欢戏曲的戏迷过来参加。就这样,以祁素兰为团长的延津县王乡固民间艺术团成立了。
后来。祁素兰又加大资金投入,并为剧团取了个人见人爱的名字:“农民和谐艺术团”。演出节目除二夹弦传统剧目外,又增添了豫剧、曲剧、小品、歌舞等艺术品种。为配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还推出了普法教育、计划生育等内容的自编节目。艺术团每年在城乡剧院、县城广场和街头巷尾的演出,多达300余场。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不收费,无偿的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送上欢乐与和谐。“农民和谐艺术团”的声名日隆。
多方学艺终成名
志在极顶的人,不畏山高;志在溯源的人不畏河远。要把一个剧团带大带强,对于没有艺术根基的祁素兰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艺术团成立之初,缺少服装道具,她就自己出钱购置;没场地排练,她就把自己家最大的房子腾出来。这些物质上的难题都好解决,怎么能迅速提高演员们的业务水平成了摆在祁素兰面前的首要难题。
她不畏困难,抛开闲言碎语,多次奔赴省内外戏曲名家家里登门求教。祁素兰的执着精神打动了诸多戏曲界名家。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女儿、常派传人常小玉被祁素兰的精神所感动,多次到延津为艺术团现场指导和助演。还有王善朴、王希玲、杨华瑞等全国知名艺术家,也纷纷前来和艺术团的演员们同台献艺。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走出来的擂主们,有好多也成了祁素兰的知心朋友。
一花引来百花芳。由于众多艺术家们的指导和专业演员们的支持,艺术团演出水平迅猛提高,队伍迅速壮大,从刚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七八十人。她还将县里已解散了的二加弦剧团老班底也吸纳进来。先后排练出《朝阳沟》、《枣花香》、《婆婆媳妇娘家哥》、《小姑贤》、《穆桂英挂帅》、《五世请缨》、《西厢记》等20部豫剧、曲剧、二加弦剧目和多部喜剧小品。
2006年祁素兰以原二夹弦的专业演员岳桂枝、杨家法、、李德胜、王素花、刘秀凤为艺术骨干另外组建了新乡市延津县二夹弦剧团。经过精心排练准备,艺术团的首场免费演出《小姑贤》于重阳节在延津剧院举行,催人泪下的剧情加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此,祁素兰带领“农民和谐艺术团”与新乡市延津县二夹弦艺术团奔走于城市乡村,四处为乡亲们演出。她还经常告诫演员们:“我们演出要认真,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百分之百地努力。”从组 团 至今,祁素兰花销已逾200多万元。有人问她图个啥,她说:“啥也不图,现在自己家庭富了,我要把欢乐送给大家,让大家都欢乐!”
2010年10月,她的艺术团还受日本流山市政府的邀请,唱出国门,在流山市学习文化中心演出四场,场场爆满。
与日方人员合影{资料图}
赴日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归来,祁素兰的先进事迹引起了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电视台、河南科技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信仰是一盏明灯,一旦照进生命就会终身相随,并且无怨无悔。”祁素兰说。
如今,和谐艺术团的演出已走出新乡,唱到了洛阳、开封、漯河、商丘、郑州、山西等地,声名远播。
守护二夹弦,传承非遗文化
树影再长,根始终扎在土里。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祁素兰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爱二夹弦,传承保护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是她毕生的追求。
相传二夹弦兴起于清朝,最早流行在河南、山东两省交界的黄河两岸,后来广泛流传于山东西南,河南东部、北部,安徽及江苏北部。因其主要伴奏乐器——胡琴有四根弦,每两根弦夹一束马尾拉奏,故称二夹弦。
历史上延津二夹弦以“张家班”最有名。光绪年间,该县石婆固村村民张金波父子因酷爱二夹弦艺术,卖掉30亩地,创办了30多人的二夹弦戏班。1955年,延津县成立二夹弦剧团,张家班和其他剧团的主要演职员被吸收进来,成为当时国家承认的三个二夹弦剧团之一(另外两个是河南省开封二夹弦剧团和山东省菏泽二夹弦剧团)。
改革开放后,延津县二夹弦焕发了青春,恢复排演了19个大型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受到观众的欢迎。
上世纪后期,受现代娱乐形式的影响,传统戏曲空前萎缩,延津县二夹弦剧团也于1990年关门解散。
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在此背景下诞生了。剧团成立以来,祁素兰把二夹弦剧目的传承创新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引起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二夹弦这一珍戏剧种,促进申遗成功,祁素兰多方奔走呼号,从延津县,到新乡市,到河南省,到北京,祁素兰奔波多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终见成效。2007年,延津县二夹弦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4月20日至21日,由文化部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河南省延津县人民政府、河南省延津县二夹弦剧团承办,全国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工程二夹弦研讨会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举行。
文化部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乔申乾,文化部非遗司原司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屈盛瑞,著名戏曲专家、博士生导师、梅兰芳纪念馆书记刘桢,中国社会学院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委员会秘书长吴子敬,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秘书长、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德魁、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孙鹏、河南省文化厅非遗保护中心书记侯旭等领导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期间,延津县二夹弦剧团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汇报演出。延津县直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新乡、长垣、封丘,还有社会各界来宾共200余人参加了观摩演出。剧目演出持续了两个小时,观众秩序井然,不时爆发出热烈地掌声,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叫好喝彩。
研讨会上,延津县二夹弦剧团负责人祁素兰、进行了专题汇报,就这些年的演出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今后打算作了发言汇报。
屈盛瑞秘书长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少数剧种发展问题,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说:“一个农民,一个私有剧团的团长,能够有这种热爱戏曲事业的情怀,如此付出,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从何而来”而在于“到哪里去。”祁素兰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她始终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创业需要积淀,成功需要磨砺,人生需要坚韧。祁素兰就像一块璞玉,用“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终成钢”来描绘她的人生,无疑是最恰当的完美诠释。
十几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紧张与焦虑,兴奋与激昂,风尘仆仆与彻夜难眠,如今都化为一个个奖杯,一份份荣誉证书。
2010年,祁素兰被中国艺术家联盟、北京大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基金会等七家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时代风采征评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时代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2017年4月,祁素兰被推选为第九届延津县政协委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祁素兰相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培育,有剧团演职人员鼎力相助,“农民和谐艺术团”这朵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乘着文化下乡的春风,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