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 » 正文

木面人生---周光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1  作者:杨春 胡厚  浏览次数:425911
核心提示:近日,本报记者专程采访农民木雕工匠周光秘,他生于1974年8月8日,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成年后曾经做了一名煤矿下井工人,他现在是当地有名的木雕、根雕艺术家。是什么改变了他的人生?又是什么让他与根雕结下了情缘?让我们一起走进周光秘的根雕人生。
       本报讯【记者 杨春 胡厚】近日,本报记者专程采访农民木雕工匠周光秘,他生于1974年8月8日,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成年后曾经做了一名煤矿下井工人,他现在是当地有名的木雕、根雕艺术家。是什么改变了他的人生?又是什么让他与根雕结下了情缘?让我们一起走进周光秘的根雕人生。

农民工匠--周光秘(本报记者 杨春 摄) 

  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文江镇石龙村的一间不大的房屋里,用根雕制作好的茶几、花几、椅子、笔架、奇石底座等上百件的根雕艺术品整齐地摆放在这里。我们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更惊叹这位农民工匠艺术家的巧夺天工。

 

栩栩金丝楠果盘(胡厚 摄)

  这些根雕艺术品都是人工从这样的废弃根雕中,一步一步雕琢出来的。而这些都是周光秘的作品。43岁的他原来是井下煤矿工人,从1992年开始喜欢上了根雕工艺。2010年他辞掉煤矿收入颇丰的工作,专门一心一意从事他执着的根雕事业。 

  最开始,周光秘只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对根雕这一行业一知半解。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自己一个人来解决,遇到的困难也是一个接一个接踵而来。

 

金丝楠作品(胡厚 摄

  周光秘下定决心托亲戚朋友在福建购置专业的雕刻工具进行雕刻人生,除了有工具外,从事根雕创作,最需要的是要有艺术细胞。周光秘就开始买书进行自学,还经常和其他的根雕爱好者进行交流。有时,他一个人在家琢磨根雕,一直到凌晨2点以后是常事。

 

金丝花纹(胡厚 摄)

  如今的周光秘在高县根雕界已经小有名气,截止目前他已经创作了近500件根雕作品。许多废弃的根雕在他手里摇身一变为市民家里的美好摆件儿。许多顾客都是慕名而来,指定要买周光秘的根雕作品。

 

金丝楠花几(本报记者 杨春 摄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宜宾市高县文江镇石龙村也有外商进驻发展根雕产业,带动了当地群众一起致富。

学无止境。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周光秘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选择走出去,他不仅参加了高县盆景艺术家协会,而且还多次到宜宾、成都参加艺术品展览。

 

金丝楠根雕--独占鳌头(本报记者 杨春 摄)

  从一个煤矿工人蜕变了为根雕艺术家,周光秘花了整整25年。他凭借当初的热爱,一直坚持到现在。500余件根雕作品让他感到很欣慰。如今,他的这股坚持劲儿已经影响到了他的儿子,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到这门技艺,把这传统的根雕、木雕技艺延续下去。

周光秘的加工厂叫“根雕情缘”。因为他觉得他这一生都与根雕结缘。在根雕上,他找到了快乐,找到了人生的追求。我们也希望他能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让自己的根雕作品走出高县,走出宜宾,走出四川。

 

周光秘与同行杨小军交流(本报记者 杨春 摄 

工艺之美是健康之美,不能有逆反之情,炫耀之心和自我之念。好的器物,当具谦逊之美,诚实之德,和坚固之质……根雕是越接近理想就越美,工艺是越接近现实就越美。周光秘日复一日地与根相处,产生不能分割的情感。 

国人曾根据《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西方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译为“形而上学”,这一点上来说可谓做到了“信、达、雅”,很传神。可是根据"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逻辑,对现实世界中具象的事物和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究、实践,就是形而下学的范畴。

中国推崇“工匠精神”内涵就是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木雕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它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宝贵的技艺正在逐渐消失。手工木雕渐渐失去了它固有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这些手工艺品的美不同于粗制滥造的工业品,它的美是独一无二的。愿这位农民工匠把这古老而年轻的技艺传承下去,周光秘誓为自己的“木面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符号。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