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算表》获吉尼斯认证为最早十进制计算器
清华简《算表》23日在北京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算表》为中国留存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实物的空白。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2500枚,内容多为经史类典籍,受到学界关注。其中有21支形制非常特殊,竹简上端凿有圆孔,孔内有丝带残留。2010年7月,数学史专家进行鉴定后认为,这21支竹简不仅具有数字特质,更具有运算功能,是一份实用的运算表,并建议将之命名为《算表》。
《算表》呈表格形态,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积“八十一”至“一”构成的九九乘法表;扩展部分一端为“半”与“半”的乘积“锱”(四分之一),另一端被乘数及乘数分别扩至十倍,也就是最大为“九十”与“九十”的乘积“八千一百”。这样便可以通过丝线交叉,运用交换律将两位数乘法转换为四个交叉点数字相加,实现快捷运算。
《算表》的发现引起了数学界的重视。前国际数学史学会主席道本周指出:“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实物。”
当日同时发布了清华简第七辑整理报告,共发布四篇战国简册,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其中份量最重的一篇为记述春秋晚期吴越史事的《越公其事》,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委屈求成,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依次实施好农、好信、征人、好兵、饬民这“五政”,重新崛起、最终灭吴的故事。
清华简《算表》获吉尼斯认证为最早十进制计算器
自2010年底,清华简每年出版一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表示,清华简的整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目前整理数量刚接近全批简的半数,不过工作越来越难,还将在各方努力下继续按进度推进。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