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 » 正文

107篇论文被撤,媒体刊文三问国际形象出丑谁之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24  浏览次数:1566293
核心提示:  107篇论文被撤,媒体刊文三问国际形象出丑谁之错  大规模撤稿、中国作者、同行评议过程造假、第三方机构操纵,由这些关键词构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4月20日的声明,除了一次性撤销发表在《肿瘤生物学》上的107篇
   107篇论文被撤,媒体刊文三问国际形象出丑谁之错
 
  大规模撤稿、中国作者、同行评议过程造假、第三方机构操纵,由这些关键词构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4月20日的声明,除了一次性撤销发表在《肿瘤生物学》上的107篇论文这个创纪录的数字,并无新意。
 
  从2015年起,中国作者被国际期刊大规模撤稿的事儿年年有。“为什么这次数量如此之多?”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虚假同行评审曾导致2015年和2016年的论文撤稿,其中涉及《肿瘤生物学》。此次撤稿并非出现了新的违规情况,而是期刊进一步人工核查所发现的结果”。
107篇论文被撤,媒体刊文三问国际形象出丑谁之错
  短期内还会有更多由于同样原因被撤回的论文吗?彼得·巴特勒表示:“我们的调查比较彻底,确信已较好地掌握了整体情况,但仍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据悉,《肿瘤生物学》2016年底已改由新的出版方赛吉出版。作为老东家,施普林格此次发声,可以看做是对过去问题的一次了断。
 
  国际通行的基于诚信的同行评审机制会有所改变吗?彼得·巴特勒说,由作者建议同行评审人是许多期刊认可的做法。《肿瘤生物学》发表论文所需的同行评审流程,遭到了假冒同行评审报告的蓄意破坏。论文提交的评审人建议中,使用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假冒了评审人的电子邮件地址,这让编辑以为文章发送给了真正的评审人。
 
  “同行评审流程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的基石之一。”彼得·巴特勒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一制度本身并无漏洞。不过,同行评审流程如评审人的筛选等,可以更加严格,他们已着手强化评审人验证流程。
 
  他介绍,施普林格已经投资,并将继续投资开发更多用于评审人身份验证等先进系统,以防范今后发生类似事情。“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提供更多信息,如单位名称、以机构名称结尾的电子邮件地址、ORCID/SCOPUS数据库身份号码、发表文章列表的链接等。在作者方面,我们已开始执行一个新的功能,该功能可自动提示论文修改前后的作者变化。为了检查剽窃及包括在稿件中的伦理声明,我们将在改进后的新工作流程中纳入稿件筛查的服务。”
 
  107篇论文被撤,媒体刊文三问国际形象出丑谁之错
 
  据了解,此前曾大规模撤稿的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MC)已经取消了作者建议评审人的做法。
 
  这次撤稿事件只涉及中国作者,是否意味着没有发现其他国家的作者采用这种造假手段?对于这一问题,彼得·巴特勒认为,对同行评审及投稿系统做手脚的问题是全球性的。“科研人员有发表文章的压力,这不仅是在中国,全球范围也如此。但在中国,有一定证据表明,提供所谓语言编辑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在操纵评审流程上发挥了作用。”
 
  调查显示,此前被撤论文涉及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有当事人自己完成后由第三方机构润色的,有当事人提供部分数据第三方机构加工的,还有完全代写的。
 
  “国外有非常规范的第三方机构,为英语非母语作者提供语言润色,或建议你可以投哪几家杂志,但仅此而已,绝不会越过红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本人就请两家美国的第三方机构为论文做过语言润色。“但完全代写、代投,甚至编造审稿人,性质就变了。”
 
  中国论文再度出丑:都是谁的错?
 
  4月20日,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这些文章被认为涉嫌同行评审造假。
 
  此次大规模撤稿调查源于2015年、2016年连续曝出的撤稿事件。施普林格表示,论文的发表者伪造莫须有的同行评审,论文投稿者“既是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
 
  4月21日,中国科协认证的微信公众号“科协改革进行时”发表文章——“施普林格撤稿,中国科协喊话:出版集团也有责任”——该文透露,4月18日,中国科协就撤稿事件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进行了会谈。两天后,施普林格方面发布了撤稿消息。
 
  撤稿规模破纪录
 
  “Yes,107”。
 
  著名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在报道中感叹道,这次事件撤稿数量创了该网站创立以来论文同时撤稿的纪录。
 
  据称,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会进一步调查这类文章,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论文因伪造同行评审而撤稿。
 
  此次被撤论文,以高校附属医院的为主,一些普通高校也榜上有名,共计77家单位。许多中国名校或附属医院“中枪”,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及附属医院等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附属医院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此次论文集中曝光的重灾区。在科室分布上,以泌尿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被撤稿的论文发表时间从2012年至2016年,相当一部分文章有被引记录,引用次数从0到十几不等。
 
  107篇论文被撤,媒体刊文三问国际形象出丑谁之错
 
  据中国科协官网的报道,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在与中国科协方面会谈时透露,此次撤稿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Tumor Biology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年—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被撤论文。
 
  目前施普林格方面已经停止与Tumor Biology杂志的所有者“国际肿瘤学与生物标志学会”的合同,2016年底停止了该杂志的出版。新出版商SAGE在今年1月接手了这份“问题”杂志。
 
  “第三方中介”是罪魁?
 
  有关方面称,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问题被撤,应该以适当方式让公众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体的责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同时希望出版集团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同时高度警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与“第三方”机构有勾结的“掠夺性期刊”。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代表安诺杰表示,在撤稿事件中,出版集团确实存在期刊编辑对评审专家信息及其评审意见审核不严等问题,正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内控机制,出版集团已经解除与涉事期刊的合作。安诺杰称,出版集团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作者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第三方”中介对虚假同行评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第三方中介为何能够假手其间?这与期刊采取的同行评议制度不无关系。一位期刊出版人士表示,传统上期刊是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编辑部参考选用。此次事件中,稿件处理过程确有问题。
 
  显然,正是这种推荐审稿人的做法导致同行评议漏洞,被中介公司利用,伪造虚假审稿人信息,进而批量犯案。
 
  但是,上述期刊出版人士强调,这种推荐审稿人的做法是“基于诚信基础的”,“说到底还是学术诚信问题”。
 
  事实上,几十年来,国际论文被撤稿也在逐年增加,大有随论文发表数量“水涨船高”之势。其中,伪造、剽窃以及不可重复是论文撤稿的主要原因。
 
  中国学者被大规模撤稿并非首次。2015年和2016年,中国学者先后遭遇BioMed Central出版集团和Springer集体撤稿,共计105篇论文。
 
  去年5月5日,基金委对论文造假者进行集体通报,不仅要追回他们相关项目的科研经费,同时也勒令取消他们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尽管如此,也没有阻止他们继续顶风冒险,伪造同行评审。
 
  2016年6月,基金委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科研的不足之处做出如下判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和方向的能力;引领科学潮流的世界级科学家匮乏,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尚需改善;基础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有待提升;创新文化氛围有待改善,科研诚信状况不佳、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伦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官方文件中,除了频频出现的“第三方”问题之外,值得关注的是,被撤稿的重灾区往往是医学论文领域。
 
  近年来,中国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论文发表总数位列全球第二,高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1%)居世界第4位。这被视为中国科学崛起的重要标志。而医学领域恰恰是论文产出大户,有研究者表示,医学论文占据着全球论文的一半左右。不难理解,在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评价中,论文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一些大学忙不迭地要建设医学院。
 
  同时,上述研究者强调,中国的医生评价体系也有问题,中国大学的附属医院也要按照大学的科研评价进行评估,“逼拿手术刀的去拿移液器”。出现问题,也是迟早的事。
 
  另有学者认为,对待此次事件,现行的科研管理与资助机构也有一定责任。医生一边要忙着诊治患者,一边又要为论文操心,于是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论文撤稿事件发生。科研管理者需要重新考虑现行的评价体系。
 
  一位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就此评价道:那些杂志、论文公司都只是为了赚钱,而中国医院的科研大跃进正好是他们的“金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合伙制造垃圾。
 
  107篇论文被撤,媒体刊文三问国际形象出丑谁之错
 
  接受《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访谈的不少科学家认为,中国学者论文集体被撤,给那些真正从事科研的工作者不小的打击,亦让他们的国际形象受损。当下很多学者大谈如何弯道超车,认为中国科研应把握大好时机,努力追赶。有人表示“弯道超车,用英文表述为‘Cut Corner’,它也有‘投机取巧’的意思。”此次事件“投机不成”,反让中国科学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影响。
 
  上海药物所俞强研究员表示:“这和商业社会竞争的大环境,国内的评级晋升制度,甚至大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相关。商业社会,一切向钱看。假文章不过是各种假产品中的一种。”他还表示:“惩罚应是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正反面教育都缺乏。”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表示:“中国科研在前进的过程中两级分化,有很多实验室其实不行,走捷径,走歪了。”他同时表示,此次事件“不知道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还不能跟抄袭一样对待。其实很多杂志都有语言服务(Language Service),如果试验结果基本没有问题,英语不行的话,应该找那些正规的服务机构。”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